作者:熊丙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5/15 9:44:07
选择字号:
如何让“芯片”核心技术人才和成果喷涌而出

 

■熊丙奇

目前,我国基础型人才比较少,都是教学生怎么用计算机,而不是教学生怎么造计算机。“打一个比方,大部分互联网企业都会用到JAVA,高校毕业的工程师大概有十几万,但是跑JAVA虚拟机的现在只有几十个人,我2010年办企业的时候连10个人都没有。”近日,在一场由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紧急召开的讨论会上,与会者如此形容针对“芯片”产业的人才培养的困境。

这场紧急召开的讨论会,讨论的却是困惑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笔者看来,我国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相关的企业,有必要针对这起事件进行一次系统性的讨论,拿出治本之策。正如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李浥东所说,现在到了“治本”的阶段,即体系化建设阶段。

其实,在今年两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就谈到,核心技术研发是人才的比拼。他建议,中方要学习美国硅谷多年来在芯片行业对人才的积累,加大对人才的帮扶和引进。同时还要加大芯片行业研发资金投入力度。并指出“在体制方面,要将成果迅速转化,不能停留在发表论文或是评奖,还需要推动相应的体制改革来配合人才和资金的投入”。

但邓院士的话,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舆论的关注,因为我国舆论的关注点还集中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诸如高校怎样迎接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开设相关的专业,而对真正核心技术领域研究芯片的人才却鲜有关注。这带来的影响是我国很多学生选择大学专业时,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作为热门专业,而对做芯片没有什么概念。这一问题其实行业是清楚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引起重视。在这次讨论会上出现了要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入研发领域的呼声,由此可见基础性的人才培养出了很大的问题。

有人会感慨“远水解不了近渴”,中兴面临的危机是难以靠培养大学生人才解决的。但对于我国芯片产业来说,这是绕不过的话题。据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国杰提到,杰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可以采用“喷泉模式”。以笔者之见,“喷泉模式”就是要人才和科研成果像喷泉一样喷涌而出,这是需要有源头的,没有源头怎么喷出来?

扩宽人才的源头,在于培养学生投身科研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这方面,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在基础教育领域,每年的高考状元选择经管专业的比例很大,选择理工科专业的很少。虽然状元的选择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选择大学专业的局限性。没有优秀的学生投入技术研发领域,就很难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然而,我国大学培养电子、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培养质量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整体的培养方向就集中在用好计算机,既然能用好计算机就是“高手”,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谁还会研究怎样制造计算机、关注计算机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大学教授对学术研究的重视远远超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学习辛苦程度也是难以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相提并论的,并且存在教材陈旧、课程过时、培养模式落后等诸多问题。

这也就牵涉到对大学教授、科研人员的评价问题。技术研发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市场应用,没有市场应用前景的技术开发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但我国在评价科研人员的成果时,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爱用论文指标,把发表论文作为第一要务。这把大家的精力引导到发表论文上。当然,对于应用研究,近年来的评价也逐年重视专利和市场经济价值,但是一些评价不是基于市场应用,而是向评审专家汇报,以通过项目评审、获得成果奖项。

多年前就有研究指出,我国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有超过九成在通过项目评审后就束之高阁,并没有进入产业化,或者根本不能产业化。企业主导的科研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本来,企业自身的研发必须面向市场需求,但有的企业开展研发也采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一样的评价体系,包括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以及获得成果奖励。这样一来,表面上科研成果丰硕,但真正的核心技术却全靠进口,由此也就时刻受制于人。要让成果喷涌而出,就必须改变对科研人才的评价体系。包括允许科研人员失败,鼓励科研人员创新探索,给科研人员创造好的科研环境。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报》 (2018-05-15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