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丽
“隔震技术是40年来地震工程最大革命性创新成果。”5月11日,在四川大学举办的第十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指出,隔震技术是防震减灾最有效的手段。世界上采用隔震技术的房屋,目前还没有一座被震倒的。
现阶段,我国建筑物主要采用了三种抗震方法:一种是通过加粗柱子、多加钢筋的传统方法来硬抗震;一种是将建筑物某些非承重部分设计成效能杆件或通过装设效能装置来减震;还有一种是通过在地基与柱子之间加钢板橡胶垫的方法来隔震。
“隔震就是在房屋和地面之间加一层橡胶和钢板隔层叠加的隔震支座柔软层,通过延长结构自振周期,避开地面振动共震区,从而隔离地震。”周福霖将隔震比作水托着海上行驶的船。地震时船体与震动的海面之间隔着柔软的水层,船体只会慢慢摇摆,加在船体的地震冲击力被卸去。
对于隔震技术的防震效果,周福霖以曾在汶川地震中遭受重创的芦山县人民医院为例。援建时医院门诊楼采用了橡胶隔震垫、阻尼器等先进的隔震技术。经历芦山地震后,大楼的窗户玻璃和楼顶招牌仍完好无损。汶川第二小学也采用了相同的隔震结构,在地震中成为了“安全岛”,紧邻的几栋抗震结构房屋则全部破坏。
周福霖表示,与传统的把建筑物死死固定、加厚加粗的抗震结构相比,隔震结构则是让建筑物动起来,起到“以柔克刚”的效果。隔震技术能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4到8倍,且每平方米的造价仅增加200元左右。
尽管隔震结构在安全性、造价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抗震结构,但隔震技术推广应用并不理想。自1989年开始应用至今,我国仅有7000多栋房屋、1300多座桥梁使用了该技术。
“推广应用瓶颈不在技术而在人的思维理念。”周福霖认为,一是设计人员抗震设防思维落后,错将设防烈度当作安全的准确指标;二是政府管理部门意识落后;三是施工人员没有完全了解并掌握隔震技术;四是开发商为追求经济利益,降低设防标准。
据了解,《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中已明确提出了推广隔震新技术。住建部也发文在全国推广应用隔震技术。云南等省市还立法要求医院、学校、指挥中心和交通枢纽强制使用隔震技术。
“隔震技术将成为主流的防震技术。” 周福霖强调,需要从研究、设计、产品到施工全链条提高隔震技术。“忽视任何环节,都会影响应用效果。”他坚信,随着隔震设计规范的出台,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的更新,隔震技术将在抗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我国必将从救灾强国逐渐转变为防灾强国。”周福霖说。
《中国科学报》 (2018-05-16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