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是大学青年教师别称,大都面临工资收入不高、工作压力大和职称评定瓶颈等共同难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讲师陈叶芬可能就是这样一位“青椒”。近日,她在网络吐槽,称长期月薪6000元,生活压力大,最近提出离职,但4个月未获批准。
网友对陈叶芬的吐槽反应不一,其中不乏对教育、科研双重考核体系表示不解者。那么,当前“青椒”待遇到底如何?某些“青椒”待遇较低与高校考核体系有关吗?面对教学和科研的双重考核,“青椒”应该作何选择?
穷到要离职?大学老师待遇并不差
针对网上的说法,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所长聘副教授法文哲认为,陈叶芬老师入职三年,如果真有两年在外面访问,一年在生育子女,那么教学量应该是不够的。有高校老师告诉记者,陈叶芬可能只有基本工资而没有绩效。至于三年发两篇论文,“这个应该是基本的”。
济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金屏表示,他们学校刚上岗的年轻老师,实际上工资大概也就5000元到7000元。
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系某讲师说:“高校教师收入由多部分组成,主要是基本工资和绩效。不过,教师待遇涉及到很多情况,比如所在省份、学校的人才政策、学历、学位、职称等都有影响,还跟地方财政政策有关,所以地域不同没有可比性。”
法文哲表示,评价大学老师待遇不能只看工资,高校有一些福利,比如高校附属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可以帮助大学老师降低生活成本。
双重考核?“青椒”肩负多重压力
记者采访发现,科研和教学是高校评价老师的两大指标,此外,院系服务和项目也受到一些高校的重视。这些工作直接与教师的基本工资和绩效挂钩。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大学,每位老师每年最基本的教学工作量是独立教授两门课程,每门课要求有2学分或32个课时,青年老师和即将退休的老师都是如此,没有年龄或职称的分别。如果上满课时,没有学生投诉,不出教学事故的话,拿到基本工资就没问题。
科研任务则没有明确指标,但如果没有科研产出,在职称晋升时可能会被学校淘汰出局。科研成果主要体现为论文、奖励、专利等。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获得奖励的层次和等级、授权专利的数量和类型等都是评价的基本依据。
以学术论文为例,李金屏告诉记者,不少学校都有不同等级的奖励措施,某些高水平论文的奖励额度甚至上万。法文哲表示,论文数量、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和绩效挂钩,不同教师科研产出不同,年薪差距至少在三万到五万。
“在双重考核下,如果一个老师教学投入了大量时间,他可能科研时间少,做不好科研,就无法顺利晋升职称,而职称评定又唯论文和课题。如果评不上副教授的话,就得一直是讲
师,讲师的待遇当然低于副教授。”前述衡阳师范学院讲师表示。
法文哲说,青年教师中,博士后和助理教授压力最大。博士后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出站后要能在高校或研究所找一个工作岗位,这是在科研界立足的基本前提,然而目前这样的岗位并不好找。此外,做博士后意味着想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培养独立科研能力。
做助理教授要完成科研任务,同时必须要教学,要指导研究生,培养出合格的硕士和博士生。作为学院的正式教员,还要承担一些院系内的服务工作。此外,在有些大学,助理教授升为长聘副教授要进行国际评估,不通过就得离职。比如北大有20%的淘汰率,所以压力也很大。
不再一刀切,教学、科研可分类评价
青年教师面临双重考核,工作生活压力大,离职是一部分老师的选择。但是大部分高校教师选择承担起这份压力,他们开始在这个岗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寻求发展。
法文哲感受到,大部分老师最看中的还是科研,教学可能并不是每个老师都非常重视。因为目前的评估体制更看重科研成绩,而不是看教学,对个人来说,将研究成果发表论文是实实在在的,即使更换工作单位或岗位都代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讲课可以讲得很好,也可以讲得一般,二者对实际绩效评估的影响区别不大,但二者的时间投入完全不一样。
李金屏说,“如果长期工资待遇不高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有时候很可怜。而且不少教师一心忙于做科研,但由于指标化的考核和奖励机制,有时候做科研也静不下心来,很难做出好的成果,有时候这些成果甚至比较表面化。还有些老师在国家级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上下功夫,因为获得项目经费也是学校的考核指标之一。而且,评定职称时,从中级到高级,没有论文、项目或者奖励,可能就难以晋升。”
好消息是,这些年职称评定开始有了区分,不再是一刀切了。“有些高校已经把教师分类管理,比如分为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三类,分别设定标准来评职称。但无论如何,标准都是很高的,要努力才能晋升。”一位高校教师告诉记者。
“大学的根本还是教学和培养人才,如果不教学,跟研究所就没区别了,教师就不能称为教师而要叫研究员了。”法文哲说,大学应该以教学为主要导向,同时,科研要为教学服务。只教学而不做科研,可能过几年所教授的知识就陈旧了。科研的一个特点是创新,使得学生了解一个学科的最新进展与动态。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老师只是把课上完而不注重质量,学生将学不到东西,无法掌握一门课程最基本的知识体系与方法。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