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在中国极地科考船前合影。祁第供图
■本报记者 陆琦
日前,北极圈现32℃罕见高温,引发公众对北极熊生存现状的担忧。殊不知,北极生态系统面临的潜在威胁远不止于此。科学家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化所诱发的北极快速变化将放大北冰洋海洋酸化。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立奇团队通过对历次中国北极科考航次数据的集成与精细分析,发现北极酸化水体以每年1.5%速度快速扩张,并预估酸化水体将在本世纪中叶覆盖整个北冰洋。
酸化最严重的北冰洋
海洋酸化和全球变暖“祸出同因”,都源于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海水后形成碳酸,引起海水pH值和碳酸钙饱和度下降, 这一过程称为海洋酸化。
全球海洋酸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快速增长。据英国卡迪夫大学近日发布的研究结果,海洋酸化达到1400万年未见的水平。目前全球表层海水的平均pH值为8.1,预计到2100年将下降到7.8,即意味着酸度将增加75%。
“这给海洋生物的生存带来极大挑战。”陈立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海洋酸化引起的碳酸钙溶解直接影响如贝类、甲壳类和棘皮动物等钙质生物,进而破坏整个食物链。在pH值较低的海水中,为了保护自己,这些钙化生物会长得越来越小、外壳越来越厚,它们作为饵料价值也会下降,这会对食用贝类养殖产业造成很大的打击。
北极是全球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也是海洋酸化最严重的地区。“北冰洋是我们观测到的第一个如此迅速且大范围、长时间酸化加重的大洋,比在太平洋或者大西洋观测到的结果要快4倍以上。”陈立奇说。
北极的生态系统结构非常简单,但越简单的生态系统越脆弱。北冰洋酸化的持续加剧,将对整个北极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山姆·杜邦评价说:海洋酸化是北极这个已经相当脆弱的系统遭受的一个额外压力源。
酸化海水大肆入侵
“想知道未来什么样,看北极就知道了。”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祁第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已经接近并超过自然变化的强度和速率,北极首先感应并放大了这种影响。
北极地区过去20年来的升温幅度是全球平均升温的两倍多。北极快速升温导致了北冰洋海冰大量融化,每年夏季开阔水域达1000多万平方公里,大量二氧化碳通过大气进入北冰洋,导致其上层水体的酸度升高。
与此同时,祁第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和北极变暖引起了北冰洋环流和大气模态异常,北冰洋海冰覆盖面积快速后退诱发太平洋冬季水——带“腐蚀性”的酸化海水大范围入侵,“这是导致北冰洋酸化海水快速扩张的最主要原因”。
那么,被认为是全球海洋酸化“领头羊”的北冰洋酸化水体是否会进一步扩张?
陈立奇团队基于过去20年来所有横穿北冰洋的航次数据的精细分析,发现酸化水体不仅在深度上而且在向北至北冰洋中心海区不断扩张,酸化水体在垂直方向上所占的比例增长了6倍,平均每年增加1.5%。依据这个速率,预测酸化水体大约2055年将覆盖整个西北冰洋。
国际合作应对挑战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海洋酸化的后果仍难以预料。正如卡迪夫大学教授凯莉·李尔所说:要了解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意味着什么,需要长期的实验室和实地研究。
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国的科学家都对北冰洋海洋酸化的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对陆架海域和南部海盆海水的酸化状况、海冰融化、生物过程、太平洋冬季水入侵影响等进行了研究。
祁第表示,近年来,我国科学家也在《科学》《自然—气候变化》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北冰洋海洋酸化研究的系列成果。
据了解,从1999年开始首次北极科考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北极快速环境变化、气候变化、碳循环的观测研究,20年来获取了大量与气候变化、碳循环和海洋酸化相关的第一手高精度数据。
我国在2008年第三次北极科考时就与美国、欧盟签署了关于共同研究海洋酸化的合作文件,此后的历次北极科考,相关国家的研究人员都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持续的合作。值得一提的是,中美两国海洋酸化的研究合作还被写入了2016年第八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成果文件。
北冰洋是全球大洋研究最为匮乏的区域之一,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协调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提出了以北冰洋和北太平洋酸化为重点海区的观测网计划,希望以深入全面的科学研究服务于未来的区域管理和生态系统安全保障。”陈立奇说。
《中国科学报》 (2018-08-30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