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ST工程总工艺师兼主动反射面系统总工 |
王启明:参与FAST工程是一生之幸 |
|
王启明
FAST项目真正体现了全部的自主设计,无论从索网结构设计还是选材、调试,完全属于中国的创造。
■本报记者 赵广立
王启明跟《中国科学报》记者聊起自己与“中国天眼”结缘的日子,好多都是多年前甚至十多年前的事儿。这不奇怪,这位“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以下简称FAST)总工艺师,从39岁参与FAST的预研以来,18年寒暑一直坚守在岗位上,把自己人生最年富力强的时光全部奉献给了中国天眼。
2018年中科院评选出10位“十佳科苑名匠”,王启明获奖。《中国科学报》记者闻讯前去采访,看到他的第一眼就觉得,这个奖评给他就对了:他就是个“工匠”。
“相比当教授,全程参与
FAST更幸运”
“项目进入验收阶段了,以后待在台里的时间就多了。”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王启明被太阳晒成小麦色的肤色跟煞白的办公室墙壁有点不太相宜,加上他衣着朴素、不大言语,走在路上,人们可能会误认为他是个保安或者清洁工人。
不过说起FAST,他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现在FAST正在调试、试运行阶段,好多人都盯着,想马上能用到。特别是一些老先生,他们很着急——终于能用到咱们自己这么先进、精度这么高的设备了。还有很多在国外正值壮年的天文科学家,现在也整团队、整建制地回来,都是冲着FAST来的。”说到这里,王启明眼里仿佛在放光。
FAST在王启明心里的分量有多重自不必言,从1:16的30米口径的索网结构望远镜预研,到FAST最终立项、施工建设,18年来试了多少错、解了多少难题、吃了多少苦头、流了多少汗水,只有他自己清楚。如今FAST落成,万千瞩目、即将“出阁”,即便年近花甲,澎湃的心情仍难自禁。
在FAST工程之前,王启明是一名在大学任教18年的教授。从他担任FAST工程总工艺师兼主动反射面系统总工回首看,王启明说得最多的是“很幸运”三个字。
“FAST项目真正体现了全部的自主设计,无论从索网结构设计还是选材、调试,完全属于中国的创造。”王启明说,“我是工科出身,如果继续教书当教授、研究员,那么这样的教授在北京成千上万,但是能够以自己平生所学全程参与到FAST建设的,我想没有几个。工科男能够全程参与到这样一件代表中国名片的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之中,真的是很幸运。”
“预算超了,工期不能再超了”
FAST自2011年开始建造。自2012年圈梁等设备开始进场以来,王启明就成了贵州黔南地区大窝凼洼地的“常住人口”。近6年来,几乎每年半年以上都驻守在那里的,整个项目团队恐怕只有他一人。在FAST建造期间,即便是过春节,他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现场。
“确保FAST工程按期完成”,是当时的中科院天文台副台长、FAST工程常务副经理郑晓年立下的“军令状”。他跟大伙儿说:“我们预算已经超了,工期不能再超了。”那段时间,郑晓年几乎也是泡在大窝凼的洼地里,节假日无休。
看到郑晓年这么拼,王启明很动容。他跟郑晓年说:“反正只要是我管的这一摊,保证按时完成。”
“不过在现场确实非常非常累,特别是2014年、2015年这两年,‘大锅’架在洼地上,总工艺师更忙了。”王启明说,经常是地面一边在埋线缆、一边在跑车运输材料,上边还要吊装、走线、测试……作为总工艺师,他要做无数协调,设计无数方案,还有技术交底、开工报告等等,经常忙得上下翻飞。
值得一提的是,FAST如此巨大的一个工程项目,一直没有总承包商,所有的项目都要一家家来谈,王启明签字的合同装满了两个大柜。
“没有总包,一是因为确实经费紧张,更重要的是,我们觉得,没有一个很好的总承包商能够做好这个如此精密的科学仪器。”王启明跟记者解释,“哪个总包能够很懂天文学?”
在FAST工程建设的五年半里,王启明除了春节回老家,其他节假日都不曾成行。但是,2015年10月8日是个例外。那天,王启明在施工现场接到电话后匆匆返家,但最终还是没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
责任所系,念念不忘
王启明作为一名有着过硬本领的工程师,获得过许多荣誉,拿过不少奖励,在投身FAST建设的数年间更是取得了一大把发明和专利,其中还有不少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但对他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这些统统被他抛诸脑后。让他声调发颤、眼里放光的,都是FAST建设中的点点滴滴。
“索网结构直径500米,整个索网共用了6670根主索、2225个主索节点和相同数量的下拉索。”王启明说,“长度11米的主索索段精度控制到1毫米以内,主索节点的位置精度达到5毫米,索构件拉伸疲劳应力幅值不能低于500MPa。”
稍加留意可以发现,几乎媒体上所有关于王启明与FAST报道相关的文章,所呈现出来的数字都精确到个位,王启明总是能对它们脱口而出。
然而,当问到“你觉得什么是工匠精神”时,王启明似乎有点答不出来,跟记者说的都是那些施工工人,是怎么严丝合缝地把工程完成得那么漂亮。
“你能想象吗?最外边一圈圈梁,一共有50节,每节33米长,最终合龙的时候,误差只有2厘米。”王启明反问,这算不算工匠精神?
“算,可您说的都是夸别人的话。”
“我们做得最多的只是细节上的管理,很多时候就是通过一些技术交流会来贯彻我们的想法……你突然这么问,我一时还真没什么头绪。”王启明有点不好意思,他想了想:“很多技术文件都是我来签字的,这是要担责任的,这算吗?”
《中国科学报》 (2019-01-11 第8版 装备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