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以“智能时代的人机交互”为主题的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1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多个话题,带来了12场精彩的报告。
浙江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许为研究员和王健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智能系统开发的三因素理论模型,并展望了该理论模型在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转化、人机交互设计和应用等方面的实践;以及介绍了姿势控制障碍在疼痛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主动干预理论和方法。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由芳从设计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智能空间内外的多屏信息互动下的设计。她着重介绍了智能座舱人机交互(HMI)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基于认知心理学和智能汽车虚拟仿真台架的HMI测试方法。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谭浩介绍了“对智能系统的反馈速度对用户体验的影响研究”。
上海纽约大学教授李黎的研究关注于“饮酒对与驾驶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饮酒不仅对人类大脑高级认知过程有影响,也对人类大脑低层次生理反射产生影响。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由振伟研究了关注度如何介入视频广告中形成交互,提升效率,为短视频广告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张丹的报告提出以高性能智能手机、穿戴式神经生理传感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面向日常生活与工作情境的工程心理学应用研究带来新的可能。
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蒯曙光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他利用测量人类安全空间相对应的数学模型,预测人类在空间中的交互行为、避让行为,以及对危险信号的防御行为,揭示了人类大脑对社会空间距离的编码方式,并依此建立了人类安全距离的理论框架。该研究为设计对用户友好的机器人行走算法、提升服务机器人的用户体验提供了指导。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秦宪刚博士以人机共生时代下人的思维行为受到计算机影响为基础,测量了个体、环境、对技术的依赖性三因素对手机实际使用行为的影响。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宋晓蕾的报告主题为“人机系统中联合行动的影响与促进:基于行为与近红外的证据”。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何吉波的报告探讨了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触觉预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介绍了在四个实验条件下进行模拟驾驶跟车任务,研究发现手指和手腕的警报产生的刹车反应时间短于无警报状态。这一结果为驾驶预警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青年特聘研究员张警吁介绍了“对影响空管心理负荷时空因素的新探索”,阐述了心理负荷的相关问题及几项原创研究。在空间复杂性的衡量方面,他提出了关联复杂性网络模型。
此次会议由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承办,上海华东师大科教仪器有限公司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