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邬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2/13 9:04:46
选择字号:
信息哲学给哲学带来根本性革命了吗

 

信息哲学乃是区别于所有其他哲学的一种元哲学或最高哲学。由于信息哲学首先是在哲学的最高范式(“存在领域的划分”)层面引发的变革,所以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根本性转向,从而引发了哲学的革命。

邬焜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哲学已经成为能够体现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并深刻而全面地展示出其重大而深远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信息哲学的性质

长期以来,国内外科学和哲学界对信息哲学学科性质的一般性理解存在很大局限。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学者仅仅在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中的哲学问题的层面来理解信息哲学的性质。依据这种看法,信息哲学只能是一种部门性或领域性的哲学。正如物理哲学、化学哲学、生命哲学、地理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那样。另有一些学者则总是倾向于把信息哲学纳入到已有的某些传统哲学范式之中来进行解读。

中国信息哲学的相关研究认为:绝不能把信息哲学等同于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中的哲学问题,也不能把信息哲学看成是一种依附或归结为某种已有传统哲学的哲学;信息哲学乃是区别于所有其他哲学的一种元哲学或最高哲学;信息哲学把信息作为一种普遍化的存在形式、认识方式、价值尺度、进化原则来予以探讨,并相应从元哲学的高度建构出全新的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生产论、信息社会论、信息价值论、信息方法论、信息进化论等,在这些信息哲学的大的领域之下还可以再包括若干分支哲学,从而派生出第二、第三或更深层次的信息哲学学科。

作为一种元哲学的信息哲学是从当代科学与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中,通过批判性的审视升华出来的,所以这一哲学实现了对具体现实界的理性超越,具有了比一般科学与技术、经济与社会、生活与实践、观念与认识更为超越的性质。另外,由于信息哲学对传统哲学,也包括当代西方哲学的根本范式采取了一种革命性批判的态度,所以这一哲学实现了对人类已有的传统哲学的理性超越,具有了不再依附于其他哲学的独立性。由于在这两个方向上同时实现了批判性的超越,所以信息哲学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哲学所应有的最为自由的学问本质、品格和精神。就此而言,在信息时代,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正向其高级发展阶段智能化社会阔步前进的今天,信息哲学必将成为人类未来哲学发展的主导方向。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信息哲学正是这样一种哲学。它奠基于信息时代的科学与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立足于对传统哲学和科学的根本范式的批判,从而具体而全面地展示了信息时代的哲学精神。

哲学的最高范式:“存在领域的划分”

按照一般说法,大多数哲学家总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看作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然而,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解决一个前提性问题,这就是“何者存在”,亦即世界上有多少种存在。这就是“存在领域的划分问题”。如果连什么东西存在都没有搞清楚,那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无法具体地得到回答。这样一来,“存在领域的划分问题”便不能不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更基本、更高了。所以,信息哲学提出:“存在领域的划分”是哲学的最高范式。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存在”被划分为三大领域:客观理念世界(包括上帝、绝对精神);物质世界;人的精神世界。随着科学昌明的发展,客观理念世界逐步退出了一般科学和哲学的领域,这样,在西方传统哲学关于存在领域的划分方式上剩下的便只有两大领域:物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存在=物质+精神,这就是传统哲学的最高范式,也是传统哲学的立论之基。

通常,大多数哲学家总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看作是同一层次、同等尺度的问题,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正在于坚持了传统哲学对存在领域的基本划分方式:存在=物质+精神。因为存在是由物质和精神两大领域构成的,所以要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只能从具体解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中去寻求。然而,如果存在领域的划分方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存在=物质+精神”的传统模式,那么,这两种表述方式便不再是同一的了。

关于哲学的发展,西方哲学界有一个一般的说法,这就是两次转向论: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认识论再到语言论的转向。在此两次转向论之外,尚有学者提出了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转向的说法:现象学转向、价值论转向、生存论转向、实践论转向、身体论转向,等等。然而,细究起来,这些所谓的种种转向所实现的变革还仅仅停留于哲学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域和其所涉及的学科范围的转换。由于这些所谓的转向并未改变传统哲学的最高范式,所以,他们都不是哲学的根本转向,因而都未曾给哲学带来根本性的革命。

哲学的信息转向:存在=物质+信息

信息哲学对哲学的变革首先是在哲学最高范式的层面实现的。信息哲学提出的新存在领域划分方式是“存在=物质+信息(精神只是信息活动的高级形态)”。

当然,不同的哲学流派对于信息的存在论地位完全可以做出十分不同的解读。事实上,在相关的哲学领域,已经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一种是把信息仅仅作为物质的某种存在方式或属性,从而将其简单归结为物质现象,不承认其有自身存在的独立性;另一种则是把信息简单归属到精神世界,否定客观信息的存在,更有甚者则直接把信息看作是精神的代名词;第三种则是把信息看作是与精神和物质不同的、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一个全新世界。在这第三种解读方式中又可以区分出两类:第一类是把信息、物质和精神三元并列,第二类是把精神作为信息世界的一个领域包容在信息世界之中。信息哲学采用的正是这第三种解读方式中的第二类,通常,我们也把它称为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的理论。

在上述三种对信息存在论地位的解读方式中,前两种对于哲学的变革来说,并不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这两种解读方式并未根本改变传统哲学对存在领域的划分模式,它仅仅是在或者对物质世界的具体存在方式和领域,或者对精神世界的具体存在方式、领域和称谓给出了某种具有新意的阐释。而上述的第三种解读方式则与前两种解读方式不同,因为这种解读方式改变的是存在领域的传统划分方式,是针对哲学的最高范式所发生的变革,所以,这一解读方式便导致了哲学的根本转向,引发了哲学的革命。

从1980年开始,经过近40年的持续研究,我国对信息哲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信息哲学的相关理论认为,传统唯物主义哲学所认定的“客观的都是实在的物质世界”的理论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客观的并不都是实在的,在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自身显示、相互映射、相互表征的普遍联系的复杂现象。在这一现象中显示、映射、表征着的内容本身虽然是客观的,但是并不具有实在的性质。如果我们用“客观实在”来定义物质的话,那么,我们便不能再用“客观实在”来定义这种显示、映射、表征着的内容的性质和存在方式。如此看来,这种显示、映射、表征着的内容便应该被看作是另一种不同于物质现象的客观存在。信息哲学把此类现象定义为“客观不实在”或“客观虚在”。另外,精神世界作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也不具有实在的性质。所以,精神便相应被规定为“主观不实在”或“主观虚在”。由于“客观不实在”和“主观不实在”都具有不实在的性质,所以它们便可以统一归入一个大的世界领域,即“不实在”或“虚在”的世界。

如果从实在和不实在的对应关系来考察的话,我们将会看到不实在的世界是由实在的世界在相互作用中派生出来的,关于自身的某些性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显示、呈现、映射、表征或主观反映(包括思维加工的再造)的一个世界。从这种对应关系上,我们有理由把实在的世界叫做直接存在的世界,而把不实在的世界叫做间接存在的世界。由于间接存在是对直接存在的显示或反映,所以,从间接存在所呈现的内容来看,它便是关于直接存在的信息。这样我们有理由做出规定:直接存在的世界是物质世界,间接存在的世界是信息世界。由于信息世界是由物质世界在相互作用中派生出来的,所以信息世界便是物质世界的自身显示。正是根据这样的思考,信息哲学把信息定义为:“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得出一个结论:由于信息是由物质在相互作用中派生出来的,信息世界又是对物质世界的显示,所以物质世界仍然是第一性的本原性存在,而信息世界则是第二性的派生性存在。

虽然在信息产生机制的逻辑推论上我们强调了物质的第一性和信息的第二性,但是,在现实性上我们又主张世界的物质和信息的二重存在性。这是因为,世界演化的时间没有开端,相互作用又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方式,所以世界上现存的所有物的结构都是在漫长演化过程中生成的,这种演化生成的结构都同时凝结了相应演化过程的时间和空间的信息。这就导致一种现象的发生:世界上现存的所有物的结构,乃至世界整体本身都已经被二重化,它们都既是物质体,又是信息体,并且这两个世界又是镶嵌在一起的。

由此,笔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在物质统一性的基础上,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和双重演化的理论,正是这一理论在哲学存在论和本体论的最高范式的层面导致了哲学的根本性变革,或称“全新的哲学革命”。正是这样一场革命实现了哲学的信息转向。

信息哲学对哲学的根本变革的十二个方面

由于信息哲学导致的是哲学自身的根本性革命,所以信息哲学将在哲学的所有问题和领域,包括基本的问题和非基本的问题,包括基本的领域和非基本的领域都实现了某种全新的变革。由于篇幅问题,我们只在此以标题的方式列出信息哲学对哲学根本变革的十二个方面。

1. 信息本体论:一种关于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的全新存在论学说;2. 信息认识论:一种关于人的认识发生的多维中介建构与虚拟的学说;3. 信息演化论:一种关于物质形态和信息形态双重演化的理论;4. 信息时空观:一种全新的时间和空间内在融合统一的理论;5. 全息境界论:一种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机制、过程和结果的学说;6. 信息价值论:一种关于物质价值和信息价值的双重价值理论;7. 社会信息论:一种关于社会性质和社会进化方式的新理论;8. 信息生产论:对人类实践和生产活动本质的新认识;9.信息思维论:一种关于科学与哲学的思维方式变革的理论;10.顶天立地的统一信息科学论:一种关于“科学的信息科学化”的当代科学发展的理论;11. 对现有科学研究纲领的整合作用;12.对现有科学和哲学的全方位改造作用。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信息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18ZDA02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科学报》 (2019-02-13 第3版 学术)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