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武汉大学 发布时间:2019/8/6 19:33:58
选择字号:
著名化学家卓仁禧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化学家、我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卓仁禧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时间2019年8月6日15时15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卓仁禧先生1931年2月12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配到武汉大学化学系担任助教;1957年至1959年到南开大学进修,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有机硅化学研究;1960年任武汉大学化学系讲师,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2年晋升为教授;1983年至1984年赴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究,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国际生物材料联合会会士( Fellow);历任武汉大学化学系主任、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主任等;2018年12月光荣退休。

卓仁禧先生曾先后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组成员、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武汉市科技专家委员会主任、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担任《高分子学报》《离子交换与吸附》、Chinese Journal of Reactive Polymers和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等国内外杂志副主编,Polymer International杂志执行编辑,《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高等学校化学研究》杂志编委等。

卓仁禧先生毕生从事有机硅化学和生物医学高分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屡担国家重任,从研制光学玻璃防雾剂,到彩色录像磁带粘合剂和助剂等,不断攻坚克难,成功解决了不少关乎国防及民生的难题。上世纪七十年代,根据国家需要,卓仁禧先生勇挑重任,攻坚克难,创造性研制成功有机硅光学玻璃防雾剂,作为保护涂层应用于国防等多个领域;卓仁禧先生还与同事们一起将作为原材料的二元共聚物部分水解,同时加入一种有机硅化合物作为助剂,成功解决了当时电视屏幕的“闪”点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卓仁禧先生开始系统研究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问题。在聚磷酸酯合成方法的研究中,发现新的溶液缩聚催化反应和脂肪酶催化含磷环状单体的开环聚合反应。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卓仁禧研究组研究基因治疗化学载体,并取得出色成果。由于在有机硅化学和生物材料领域所取得的系列创新性成果,卓仁禧先生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励,包括国家科学大会奖两项,国家科技发明奖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四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等。

卓仁禧先生十分重视学科发展和科研平台建设。上世纪八十年代,卓仁禧先生从美国进修回国后,结合国内外高分子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国家需求,在当时科研条件非常艰苦的环境下,以远见卓识和高昂热忱在武汉大学化学系开创了生物材料研究方向,并系统开展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包括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药物及基因传递载体,生物活性高分子,磁共振造影剂,固定化酶及其应用,组织工程材料等。目前,该方向已成为化学、材料、生物、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前沿和热点领域。卓仁禧先生带领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实验室于1993年被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开放实验室,并于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成立重点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基地,建立了一支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取得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原创性高水平研究成果。

卓仁禧先生执教数十载,始终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以行立教、鼓励创新。他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能力”,常常鼓励学生“要创新地学习”,在指导研究生时因材施教,给予学生创造空间。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卓仁禧先生仍然坚持亲自讲授研究生课程,他讲解化学原理深入浅出、推论严谨,且有问必答、风趣幽默,令学生如沐春风;八十高龄时,他仍然关心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进展,常常与实验室老师探讨研究前沿,还到实验室对研究生的科研方向给予具体指导。半个多世纪以来,卓仁禧先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研究高分子材料和生物材料的优秀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已成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中坚力量。

卓仁禧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学家,他怀揣科学强国之梦,毕生服务国家所需,身体力行地书写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卓仁禧先生于1960年、1987年先后两次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1986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晚年的卓仁禧先生仍积极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科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献计献策。卓仁禧先生深信“党支部活动对于增强老师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八十高龄时仍积极参加党支部活动,2016年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作为我国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卓仁禧先生把毕生奉献给了我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为我国化学学科特别是高分子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卓仁禧先生身上体现的实事求是、矢志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卓仁禧先生的去世是中国科学界和武汉大学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和弘扬先生的崇高品格、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把武汉大学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卓仁禧先生千古!

卓仁禧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于8月12日(周一)上午8:15在武昌殡仪馆天元厅举行,请参加告别仪式的亲朋好友和师生于上午7:15在武汉大学老干处乘车或自行前往。

武汉大学卓仁禧院士治丧委员会

二〇一九年八月六日

 

 

附件:

 

卓仁禧院士治丧委员会公告

卓仁禧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定于8月12日(周一)上午8:15在武昌殡仪馆天元厅举行。具体安排如下:

一、确定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人员请将个人信息(姓名、单位及职务、联系方式、自行前往或者集中乘车)发送至:[email protected],联系人:唐晖,027-68756656,13995572446;或程巳雪,18971456190。

二、唁电请以传真或电子邮件发送至:027-68754067,联系人:齐悦,027-68754085,18707194277;刘芝兰,18071095985,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三、敬献花圈的信息请发送至:何剑超,18627103717;或王庆蓉,18971039757;或孙云霞,15071043071。(有关费用100元请转给以下支付宝帐号:18627103717,户名:何剑超)

四、吊唁地点: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西楼一楼贵宾厅(家中不另设灵堂);吊唁时间:8月7日—8月11日(8:30-18:30),联系人:韩静,15072340317;姬建建,13212776136;李峰,18971316230;刘传军,15071178216。

五、如果有纪念、缅怀卓仁禧先生的有关文章或资料请发送至:[email protected],联系人,来瑞,15391559481;或王允,[email protected],13387661581。

六、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亲朋好友请于8月12日(周一)上午7:15在武汉大学离退休工作处门口乘车或自行前往;外地来汉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人员请自行安排食宿,建议入住校内珞珈山庄(订房电话:027-68752935);丰颐大酒店(八一路和广八路交汇处,订房电话:027-67811888);君宜王朝大酒店(订房电话:027-87687669);弘毅大酒店(订房电话:027-67819888);瑞安酒店(武汉大学西大门对面,订房电话:027-87889977),请务必注意旅途安全。

武汉大学卓仁禧院士治丧委员会

二〇一九年八月六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