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杂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
在国外种植面积达七百万公顷 |
湖南省长沙市城东马坡岭的一条小路旁,有一个不寻常的院子——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院子不大,从办公楼走到实验室、再走到展览馆,也就几分钟路程。30多年来,这个院子一直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圣地”。
1984年成立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的专业科研机构。这里诞生了杂交水稻的若干明星品种和育种材料,达到了超级杂交稻研究的世界最高水平。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自1964年湖南开创杂交水稻研究以来,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水稻种业科技工作者们披荆斩棘、孜孜不倦,杂交水稻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实现了从三系到两系再到超级杂交稻的三次重大技术创新。
——1964年,袁隆平在洞庭早籼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73年,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87年,袁隆平在其论文《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中提出,将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3个发展阶段,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3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1996年,中国农业部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2017年,超级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河北百亩片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如今,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兼有“三系法”育性稳定和“两系法”配组自由等优点,它让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继续保有世界领先地位。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为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五成多;全国水稻平均单产每公顷约6.4吨,其中杂交水稻每公顷约7.5吨。袁隆平说,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养活7000万人。
杂交水稻在许多国家“生根开花”
“我非常高兴能够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杂交水稻,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我坚信,通过携手努力,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今年6月底,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在湖南长沙举行,年近九旬的袁隆平院士,在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用一段英文致辞,瞬间在网络上走红。
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始于1979年。当时,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接下来,中美间的杂交水稻技术合作持续至今。
曾经5次应邀赴美国传授技术的袁隆平院士还记得,由于杂交水稻在美国增产明显,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曾在1981年专程来中国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中国杂交水稻的故事》,除了在美国放映,日本电视台也在全国范围内播放,引起了轰动。
“和我们合作的美国水稻技术公司每年付给研究中心技术转让费。今年,美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又增加了,占美国水稻总种植面积的六成。”袁隆平院士说。
40年来,杂交水稻技术的传授范围不断扩展。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办了近100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亚非拉约80个发展中国家培育了一万余名技术人员,杂交水稻技术在许多国家“生根开花”。
“如今,杂交水稻在国外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种植面积最大的印度有200多万公顷。”袁隆平院士说,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正在造福全世界。
迎接挑战继续攻关
近年来,自称为“90后”的袁隆平院士带领我国水稻攻关团队开始耐盐耐碱稻选育技术攻关,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据报道,全球现有6%以上陆地面积受盐碱危害。可耕地中,19.5%的水田和2.1%的旱地已受盐碱危害。在东南亚国家,每年有上百万公顷的适宜水稻种植土地,因盐碱化而弃种。我国有15%的水田受不同程度盐害影响。受气候变化、海平面提升、排灌系统不合理,及富含有害盐分的底层岩石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盐渍化土地面积仍不断扩大。
“启动海水稻研究和盐碱地稻作技术推广,对实现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的战略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2亿亩具备种植海水稻的条件。将杂交海水稻研究作为我们未来杂交水稻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不仅可提高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也能解决越南、孟加拉国等国海水入侵造成稻谷失收的问题。”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说。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