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研讨会让我感到特别吃惊。之前,我已多次参加关于国家自然博物馆建设的研讨会,近两年没听到有关信息,我以为已经有了很大进展,没想到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又回到了原点。”8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自然博物馆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发言一开始,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长、清华大学科技传播普及研究中心理事长徐善衍就坦率地说道。
在徐善衍看来,为什么要建设国家级的自然博物馆,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在当前我们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发展相对薄弱的背景下,如何把公共文化设施快速地发展起来,已是迫不及待的事情,特别是在北京。”
徐善衍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建设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想法,早在2013年就已提出,并得到中央领导批示。2015年,国家文物局就国家自然博物馆建设问题与北京市政府商谈,提出两种方案:一是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基础上,以北京市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为主,并积极争取中央部门承担部分建设投资及运营经费;二是以中央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为主,北京市负责提供项目建设用地及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并统筹考虑国家自然博物馆与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关系。但如今,项目迟迟未见实质性进展。
在与会专家看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国家自然博物馆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和迫切的必要性。建设国家自然博物馆,在传播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等均能起到重要作用。而北京自然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丰富,科研实力强,科普活动品牌多,管理体系完备,具备了建设国家自然博物馆的良好基础。专家建议,应加快推进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基础上,筹建国家自然博物馆的相关工作,尽快明确新馆选址的功能定位,争取新馆方案早日落地实施。
在研讨会上,专家们还探讨了要建设一座什么样的国家自然博物馆等问题。在徐善衍看来,明确该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殷鸿福则表示,国家自然博物馆建设既要达到国际一流标准,也要凸显中国特色,拿出让国内外观众“只有来这里才能看到,而且愿意一次次再来”的藏品和展览主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