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河南南阳淅川县九重镇武店村的软籽石榴,那可是远近闻名。这不,今年的软籽石榴刚上市,就在电商、融媒体、博览会等各大销售平台被抢购一空。
武店村的软籽石榴为啥销路这么好?答案很简单——这里的软籽石榴,“喝”的是丹江口水库的天然纯净水,“吃”的是原生态有机肥;而且从种下那一刻到采摘全过程都有据可查,是质量可追溯的国家绿色认证品牌;更硬核的是,果园的施肥、养护、温湿度检测等都有植保无人机和遥感监控等技术护航,高科技满满,是全县新型生态产业种植的“金字招牌”。
说起来,武店村发展软籽石榴产业,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更是顶层规划的结果。
这要从淅川县这个“全国移民大县”说起。
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渠首所在地。从20世纪60年代起,淅川县先后因历史原因和南水北调工程移民(迁出)36万人——这在全国都非常罕见。
由于地理区位特殊,这里“有水不能养鱼、有山不能养畜”,慢慢地,淅川县成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河南省深度贫困县”。
武店村正是淅川县的一个缩影。这个村子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仅800米。要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淅川县和武店村要发展什么,很是需要从长计议。
可持续发展,规划先行。立足武店村的特殊区位,淅川县将其作为全县乡村振兴试点先行区,并聘请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高起点编制该村发展规划。规划的理念只有一个:将绿色发展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
在产业发展选择上,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为武店村设计了“短中长”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短期抓“现钱”,中期谋“致富”,长期造“恒业”。
武店村的乡亲们也很争气,他们没有让规划束之高阁,短短几年间,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为武店村打造的“短中长”,一步步实现了。
短期的“现钱”来自“光伏+农业”的推广。武店村本着“一地两用、农光互补”的想法,先后投资400余万元,建成光伏电站300千瓦、温室大棚42个,每年发展香菇6.8万多袋、蔬菜120多亩。农民的收入也从原来的单一来源变为多种收入结构。从光伏变电、香菇培植、蔬菜种植等方面,武店村村民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中期“致富”的“法宝”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软籽石榴产业。早先,武店村希望引入软籽石榴项目,但石榴需要3~5年才能进入盛果期,项目承担方需要长期流转村民土地。武店村没有选择退缩,他们与河南仁和康源公司,创造性地以“三权分置”模式发展软籽石榴1800余亩。
土地所有权归村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归企业,产业见效后,村委会、龙头企业和农户按1:4:5比例分享净收益—— “三权分置”最大化保障了农户利益,同时将企业风险降到最低。这样一来,农户实现了“一地生四金”,即土地流转收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返租倒包得酬金、入股分红分股金,算下来,武店村户均年收益可达7000元左右。收入有了保障,农户逐渐走上致富路。
武店村的“长线项目”,就是瞄准“美丽乡村”拓展的“农旅一体化”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武店村首先美在外在。通过发展软籽石榴、杏李、大樱桃等生态林果,武店村昔日的荒山荒坡,已经披上了美丽绿妆。村子里也一改旧颜,农民们翻新了房屋,沿路种上绿树,村里修起了康庄大道。如今的武店村,绿水环绕,鸟语花香,活脱脱一卷“花的海洋、果的世界、鸟的天堂”图景。
仓廪实而知礼节,逐渐富起来的武店村,也在修炼“内在美”。在改变乡风村貌上,他们崇尚“德化育人,教化铸魂”。而且,“教化”不仅留在在校园,还在乡间、在家家户户——从娃娃抓起,家校互动,评选模范,弘扬家风,武店村的德育逐步常态化。
在德育熏陶之下,武店村的乡风更加淳朴;听戏、健身、跳舞……群众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而越来越和谐的乡土文化,也给武店村开展农旅一体化奠定了文化基础。
目前,武店村依托南水北调干部学院、渠首北京小镇、丹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循序渐进,一步步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人民为中心,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武店村在生动实践中塑造了样板。荒山绿了,农民富了,农村变美了,乡风更淳了。在省市县科协的帮助指导下,武店村坚持规划引领,绿色打底,科技兴村,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科技支撑、教化铸魂”的“武店路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