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明确了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预示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而更好地回应我国社会、经济、产业的战略转型与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人才。
研究生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有新的支撑环境与条件。其中,研究生的资助是研究生进行研究学习的重要支撑,因此,笔者认为其应该做较大幅度的调整,以适应研究生教育未来的战略发展。
就资助理念而言,对研究生进行资助的理念应与对基础教育、本科教育学生的资助理念有着本质的差异。研究生教育的学习者几乎都是成年人,而且是在就业市场中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人才。如果说对基础教育、本科教育学生的助学金政策是“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那么对研究生的资助则是为了吸引有潜质的学习者,使其能心无旁骛地投身于有挑战性的学习与研究中。
研究生阶段是我国唯一实现了全日制学生资助全覆盖的教育阶段。2014年,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开始施行,随之,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将纳入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均列为了资助对象。目前,博士生的国家资助标准已提高至每生每年1.5万元,相对而言,硕士生国家助学金的标准却低了很多——保持在每生每年约0.6万元的水平。然而,就学生规模而言,硕士生远超博士生,硕士生助学金的涉及面也远大于后者。笔者认为,十分需要进一步考查调增硕士生助学金资助标准的必要性,测算我国当前硕士生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水平。这是增强研究生资助体系的保障作用、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新阶段相匹配的重要措施。
笔者领衔的研究团队近期对硕士生的基本生活资助进行了测算,发现就全国平均水平而言,硕士生国家助学金的基本资助水平仅能支持其日常基本生活开销的60%,在东部地区这一缺口更大。这说明当前硕士生国家助学金标准仍较难满足学生基本生活支出。
除了需要全面提高硕士生国家助学金的基本资助水平外,笔者对国家硕士生助学政策还有如下的改进建议。
其一,建立分类资助标准和动态调整机制。硕士助学体系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学科、地区等因素,科学评估不同背景的硕士生对资助的需求程度,建立分类资助标准,从而保证国家助学金的资金利用效率和资助绩效最大化;同时要考虑到各地经济水平、消费水平、物价变动对学生基本生活支出的影响,建立并完善相应的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其二,建立精准认定机制,强化资助瞄准效果。在研究生资助认定上,某些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参考。例如,美国通过规范的“资助包”组合,实现学生资助的精准发放,而完善的收入申报系统和征信系统则是美国获取学生家庭情况数据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英国采用“先评价,后资助”的方式,先对学生的住宿条件和家庭情况进行细致的评价,后依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大学收费标准和助学金发放标准,使得学生资助更加精细化;在澳大利亚,申请助学金的学生需要接受政府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
我国目前也在相关方面有诸多动作。2019年,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全面推进了扶贫、学籍等系统数据共享,为破解精准资助难题提供了路径。因此,各地区各学校需要尽快应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建档立卡学生管理功能,以确保资助精准覆盖建档立卡的硕士生,实现应助尽助;同时,在信息化共享和大数据的基础上,对需要资助的硕士生认定制定更为科学精准的量化标准。
其三,建立资助效果评价反馈体系,提高助学金资助绩效。目前,国家助学金无偿性给付与学业激励目标之间仍存在矛盾。笔者领衔的团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助学金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业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能够建立相应的助学金资助效果反馈评价机制,跟踪受资助学生的学业发展、心理发展、职业发展、资助效果和满意度评价等,并以此为参考依据对国家助学金政策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
总之,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有更强有力的支持体系。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鉴于我国硕士生规模庞大且其资助水平相对较低,建议以硕士生资助为抓手,提高硕士生国家资助水平,并充分发挥资助育人、资助促学的效果,进而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发展。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