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2/24 21:41:43
选择字号:
张文宏:我们在新冠疫情期间打的“科普组合拳”

 

编者按: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跟大家进行科普方面的交流。”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20年会现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作了一场题为《从新冠疫情应对看科普》的视频报告。报告中,他复盘了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他的团队做科普的过程,并分享了自己由科普实践引发的思考。以下为报告内容。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张文宏作视频报告.jpg

张文宏作视频报告

新冠疫情的到来非常突然。2019年12月底,一些医生开始在临床上看到新冠病毒所引起的一些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表现。随即,公众产生了严重的恐慌。

网络上到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谣言,大家都在猜测到底发生了什么。而这个时候,我们对所有的事情也并不清楚,所以还谈不上做什么科普。但是显然,在当时,科普的需求已经存在了。

那么,我们是在什么时候进入到科普的时间节点呢?

抓住恰当时机,回应公众需求

回到新冠疫情发生之初,2020年1月初,媒体开始有一些报道。1月10日,中国政府向国际公布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序列。然而此时,我们对于这个病毒是否存在非常严重的人传人仍不清楚。

如果在这个时候做科普,说实话,我们缺乏非常明显的科学证据,一旦信息有偏差,就可能会把公众导向错误的方向。

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好的科普着力点,也就是找到确切的科学证据作为科普的基础。这个着力点在1月16日被我们抓住了。

1月16日,央视等媒体不断报道来自武汉的消息,当时的病例数似乎不多,只有几十例,所有的情况仍是未明的。此时,上海输入了第一例病例,而这个病例正好被我们“抓住”了。

我们团队针对新冠病毒,协助疾控部门做了一个全基因组的测序,对病毒的来龙去脉和特点有了初步的把握。但即便如此,我们的科普也很难抓住一个核心,因为掌握了基因序列,并不代表就可以告诉公众应该怎样做、不能怎么做了,我们掌握的证据还不够多。

但就在此时,世界卫生组织开始发声,公布了对这次疫情的第一个指南。

世卫组织始终与中国政府站在同一立场,对全球抗疫持有类似的意见,认为全球是一个抗疫共同体。所以,对这一抗疫思想进行科普,我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1月16日,我们团队连夜把世卫组织的指南翻译成中文,在1月17日零点22分发在了微信公众号上。这个时间,我把它视为我们在新冠疫情中科普的第一个时间节点。

这篇题为《最新指南!WHO 2019 新型冠状病毒指南(中文首译版)新鲜出炉!》的文章发布8小时后,阅读量突破了300万。

紧接着,1月18日,我们发布了《WHO:大众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6小时后阅读量超过了1550万。

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出,抓住适当时机,第一时间回应公众需求,发布大家关心的科学数据,非常重要。

科普是一套组合拳

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宣布新冠病毒人传人,全民的情绪开始调动起来,针对新冠疫情的科普也进入了一个高潮期。

除夕之夜,一位网友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除夕之夜,电视上放着春晚,而我只想知道武汉怎么样。”这时,科普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需求。

这个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回应公众关心的事件。我们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系列支援武汉的消息,明确地告诉公众,支援武汉,我们到底要做什么。

我们给公众科普什么叫封城,根据中国政府对武汉封城、方舱医院的建立等决策不折不扣的执行,我给出了一个预测——中国有可能会在2~4个月内结束这场战斗。事实上,武汉战“疫”的结束只花了两个月不到的时间。

我们的科普还在持续跟进。1 月 31 日,世卫组织宣布,中国本次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我们就给大家科普,什么叫做PHEIC、世卫组织为什么宣布新冠疫情是PHEIC、此举对我们有何影响等。我们还通过出版书籍等形式,与公众进行快速充分的沟通。

4月,国内进入复工复产阶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武汉战“疫”已经结束,但大家对复工复产仍存在较大的恐惧。在复工复产的新常态下如何防疫,我们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科普。

到了8月,中国疫情总体得到很好的控制,这又把科普引向了一个新的方向。这时,我们把科普重点放在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公众传染病科学素养培训等方面。

从最早的预警到战“疫”进入深水区,再到取得初步胜利、复工复产,我们的科普是一套组合拳。

科普在疫情中的作用超出预期

很多人认为,科普无非是把科学事实用比较浅显的语言说出来,好像很简单。但事实上,科普并不简单,做好科普必须要深入到科学最深处,真正能回应公众的需求。

我们的科普要及时回应公众热议的话题,比如当粪口传播开始挂上热搜时,我们马上进行科普,包括不宜过度解读新冠病毒的粪口传播、如果粪便检测是阳性怎么办、新冠病毒会不会通过粪口传播等问题。而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依据的是最新的科学报告。

科普不仅是国内的需求,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需求。

当新冠疫情向全球蔓延,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所以,我们把当时在国内最畅销的科普书翻译成18国语言,分别在18个国家进行传播,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作为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我也把我们在救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实践的生命至上的理念,通过科普传递到国内外公众中。

我还与其他国家进行了一系列连线,包括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印度等。其中,参加中国驻美大使馆的科普活动话题阅读量达3.6亿,参与人民日报两会云直播的话题阅读量达4亿。基于多个平台的统计,我们所做的有关新冠疫情的科普话题阅读量超过了60亿。

去年年底,我还只是一个临床一线的医生,而今年的很多时候,我是以科普人的身份站在公众面前的。科普实践也让我有了一些体会。

首先,科普必须要从科学的角度来阐明世界的本质,我们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把科学的本质阐述给公众。

第二,科普具有很大的新闻性,但科普不是新闻。除了反映事实外,实际上,我们在每一次科普时都会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给公众防控疫情带来希望和信心。

最后,实践告诉我们,科普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时,我们也应该去探索科普传播形式的多样性。

现在可以说,在世界各国家的公众中,对新冠疫情了解最深的可能就是中国的百姓。这与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进行科普宣讲有着很大的关系。疫情中,科普起到的作用往往超出了我们自己的预期。

这次新冠疫情的科普,为科普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希望我们做的工作可以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的经验能够帮助我们在今后的传染性疾病科普方面,做出更好的工作。

(本报记者张文静根据报告内容整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email protected]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