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
当下,随着疫情逐渐缓和,国内复工复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中国以外,病毒已蔓延至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疫情日趋紧张。此次疫情是否有可能造成全球经济衰退?我国应如何应对挑战?3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接受了《中国科学报》采访。
《中国科学报》:因为疫情,除了武汉封城,近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在家进行了较长时间隔离。您如何看待此次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今年GDP还有望“保6”吗?
李义平:对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肯定是比较大的,生产消费几乎都停止了。但这种影响是暂时的,我们应当明白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生活的健康和幸福。所以,短暂的GDP的损失,应当不是那么严重或者重要的问题。当然,“保6”的难度肯定加大了。
我总的观点是,短期肯定有影响,因为所有的生产消费都几乎停止了。长远看也有影响,但不会太大。我们经济结构已经比较好了,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产业链比较完整,全民的工业素质提高了,处在一个稳健发展的阶段,这个基本特征没有发生变化,度过这一段可能就好了。
《中国科学报》:这次疫情中,中国各地的居家隔离措施都非常严格。有些欧美国家在疫情防控上似乎并没有采取大动作。有观点认为,我国采取的措施“杀伤力过度”。您如何看?
李义平:我不认为国家这个措施过度,不认为是所谓的过度杀伤。
疫情明显在发展和蔓延,如果控制不住,那就是人命关天的事。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控制疫情,是任何一个明智的、有作为的政府应当选择的。人都死完了,还搞什么经济发展呢?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经济发展的问题,轻看这次采取的正确措施,我认为中央的措施是十分正确的,不能借经济发展而攻击我们这次采取的措施。
中国的经验是成功的,中国抗疫的成绩是显著的。中国抗疫的显著成绩,为进一步的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我们相信,疫情完结以后,中国经济会大踏步发展,走上比较好的发展轨道。
《中国科学报》:这次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尤其大。您如何看待政府在疫情期间给企业的政策支持?对于这些遭遇疫情“寒冬”的中小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您有何建议?
李义平:疫情本身是一个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是不可抗拒的。它对所有的人、所有的企业都有影响,对中小企业影响更大。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
其实光有国家支持的政策也不行,中小企业还应当自己进一步调整结构。如果自己没有创新,没有顽强的生存能力,给你一堆钱又能干什么呢?没有技术、产品,光给钱解决不了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历练,总有能够活下来,而且活得不错的(企业);也有面临风险被淘汰的。这取决于主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是社会的、政府的、政策的支持。主观因素是的企业自己的生命力到底强不强。
《中国科学报》:因为疫情,1至2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去年同期上涨5.3%。您怎么看消费价格上涨趋势?
李义平:消费与国家经济增长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特殊时期,由于生产的问题和供给的问题,包括货物的流通运输问题,物价有一点走高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市场的正常反应。它不涉及到我们的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的问题,所以疫情过去,生产能力会充分暴发出来,运输能力也充分暴发出来。
我估计价格不会一直上涨,会在正常化以后,慢慢回到一个理性的阶段。消费得有钱,现在就是理性的消费。理性的消费,不是没有钱乱高消费。
《中国科学报》:连日来,美股不断下跌。您认为此次疫情是否会造成全球经济衰退?经济复苏的压力有多大?
李义平:没有不断的下降。疫情造成全球经济的暂时停止是肯定的,这也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事件,经济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世界上有多少这样的偶发事件?最后总的趋势还是前进,总是一浪越过一浪地发展。
世界经济复苏的压力有多大,取决于疫情什么时候过去,而疫情什么时候过去取决于各国的防范措施。现在,世界上好多国家在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措施上有差距,如果疫情防范不住,那经济复苏就谈不上。如果疫情防范住了,经济复苏很快的。
这就好像战争,战争结束了,人力资本还在,技术还在,就会恢复得很快。
《中国科学报》:此次全球战疫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比如德国两次拦截运往瑞士的医疗防护物资受到国际舆论关注。这也折射了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李义平:全球供应链是长期形成的一种趋势,中国还是制造,美国还是尖端,欧洲相对还是处于上游。中国可以借这个趋势,弯道超车。
暂时的影响不会影响到这些大的、长期形成的链条。
《中国科学报》:为了促进经济尽快复苏,您对国家的经济政策有什么建议?
李义平:中国可以借这个机会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但是要注意一点,我国不宜实行强刺激的政策。
强刺激政策不仅不利于结构调整,而且会妨碍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正确的做法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