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利用多年积累的现场观测和卫星遥感数据,在南海西部中尺度涡对叶绿素分布影响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学杂志—海洋》。据悉,何庆友为论文第一作者、詹海刚为通信作者。
中尺度涡是海洋中普遍且重要的物理过程。受地形、环流和季风等因素的影响,南海西部中尺度涡活动频繁,且其特征显著区别于南海北部和东部的涡旋。同时,南海西部生态环境特征也不同于其它海域。叶绿素浓度通常被作为衡量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指标,研究中尺度涡对叶绿素分布的影响对于揭示中尺度涡的生态效应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针对南海西部中尺度涡特征及其对叶绿素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该海域夏季反气旋涡的数量和强度均明显大于气旋涡。反气旋涡内强烈的辐聚下沉运动使真光层内营养盐浓度降低,浮游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表层、次表层叶绿素浓度最大值层、乃至整个真光层内垂向积分的叶绿素浓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最高达54%)。
该扰动幅度明显强于气旋涡内叶绿素浓度升高的幅度。两种涡旋活动的总效应是降低该海域叶绿素水平(约7%)。该现象显著区别于南海北部和东部中尺度涡对叶绿素分布的影响特征,意味着大尺度生态环境的差异会显著影响涡致叶绿素扰动。在未来评估中尺度涡生态效应的研究中需要充分考虑涡旋性质和背景环境的区域差异性。
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项目共同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19JC01537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