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工智能竖起“防护墙” 李兰娟、吴凡、张文宏谈智慧抗“疫” |
|
在疫情防控期间,从健康码到远程诊疗,人工智能在各方面助战。7月10日至11日举行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之健康云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分享了他们对人工智能的看法。
人工智能竖起“防护墙”
李兰娟表示,在这次疫情中,人工智能、大数据对遏制疫情扩散、进行疫情研判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当出现感染者,通过科技手段,很快就能追踪人员的流动情况,发现接触者,进行隔离,控制传染源。她表示,疫情期间,大家开展了远程会诊、远程咨询等工作,这些互联网医疗模式对于今后的医疗改革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吴凡也表示,应对传染病,“快”很重要,否则会造成大量的传播,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溯源,可以快速界定感染者,及时管理,在人群和感染者之间竖起一道“防护墙”。她介绍,每家医院发现传染病例后,诊断的是单个病人,如果没有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动态感知,A医院报一个(病例),B医院报一个,两个病例之间无法进行关联,有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之后,不仅可以了解不同地方散在病例是否存在关联性,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对病例发生的时间、环境等进行深入分析。
人工智能取代医生?
“人不能什么事都不做,全让机器做,这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大数据将来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一定要精准,哪些东西能给我们做增量,(人工智能)不是取代我们,取代毫无意义”,张文宏在会上说。在他看来,人类要充分地利用技术,但不能迷信技术。
吴凡表示,机器要去做那些人的大脑不可及的地方。她说,人的大脑有很多边界,教育背景、知识体系、人的经验等等都是有限的,但机器可以把几辈人的智慧都集合在一起,“机器不是一个医生,而是很多医生、很多聪明脑袋的集合,这时候就出现一种可能性,我解决不了,但是机器里很多无限的潜力可以帮助我完善诊断。所以,我觉得不是机器取代人,也不是人利用机器,而是人和机器完美结合,人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完美结合。”
人工智能需“喂料”
“出色的防控背后是医务人员的奉献,更重要的是科技支撑。”吴凡说。她表示,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措施一定要走在疫情之前,而这靠的就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加上专家。
“在人工智能方面,机器有学习功能,你要不断给它喂‘料’,这个‘料’就是数据,它自己可以变得越来越聪明”,吴凡说。
中国科学技术部今年5月对外发布的内容显示,中国积极关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类脑研究的人工智能这两条技术路线。具体措施包括:布局建设一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已建设15个创新平台,主要包括基础软硬件、智能医疗、智能供应链和智能城市治理等);设立一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已支持北京、上海等地建设11个试验区)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