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研制出新的技术产品,摸索出新的治疗方案,不只是为了发表文章或申请专利,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张长青教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医学研究成果不应只写在科研论文里,应该体现在解除病痛上,研究的真正目的是为病人谋求健康。
张长青是一名骨科医生,从医三十多年来,他越来越觉得,相比其他外科医生,骨科医生表面上看似“粗枝大叶”,但其实更需要“精雕细琢”。“骨科医生虽总与电钻、骨锤、螺丝刀和钉子‘打交道’,但是背后需要的却是生物学、力学、材料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作支撑,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
寻找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最佳路径
如果说最初从医只是张长青随缘的读书选择,那么当他真正走上骨科道路后,才发现医学不仅是他的兴趣所在,更激发了他的创新灵感。
1986年,张长青从兰州医学院(现兰州大学医学部)毕业后,选择了在骨科领域发展。“那个时候,中国的骨科受到材料和技术的局限,医生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基本靠石膏来解决所有的问题。病人一旦骨折,就必须被固定在床上不能动弹,而且石膏也要在患肢上保留相当长时间。但事实上,我们发现静卧平躺会出现很多并发症,比如肺部感染、褥疮等。”
一边是等待解除病痛的患者,另一边却受材料与技术所限制开展有限的手术。内心的纠结,让张长青痛下决心,一定要在骨科领域有所突破。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临床常见的疑难疾病之一,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是股骨头缺血导致股骨头坏死塌陷,因此,重建股骨头血供就成为治疗的关键。为此,张长青带领团队建立了新的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切取及移植方法,不仅简化了手术步骤,降低了手术创伤,还使手术时间由3~4小时缩短至1~1.5小时,切口也由15~20cm缩减至8~10cm。
据统计,20年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共收治股骨头坏死3515例(全球单医疗机构最大病例数),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保髋率达8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至5%。
不过,终末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治疗多以人工髋关节置换为主。临床上对中早期患者仍“束手无策”。迎难而战,张长青从股骨头坏死中早期外科治疗入手,历时 15 年,建立了一系列中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关键外科技术,通过手术的改良、实施、评价及推广等工作,证实了其保髋疗效,并将其创新性地应用到股骨颈骨折骨不连的处理并取得成功。
传统手法恢复股骨颈解剖形态后,张长青将带血管蒂的游离腓骨与内固定协同化移植,强调骨不连近端血运的重建,可明显提高治愈率,改善髋关节功能。
2019年,国际骨科权威期刊《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发表了一项张长青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对超过100例患者、10年的长期随访研究结果显示,此方法对骨不连治愈率达92%。不仅如此,与其他方法相比,可将骨不连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由32%降低至10%。这是至今为止国际上报道的最大一宗长期随访结果。
此外,张长青还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展青少年股骨头坏死的修复治疗技术。
破解关节软骨面修复难题
关节软骨的缺损一直是骨关节领域的难题,虽然目前干细胞技术用于小面积软骨修复取得一些进展,但当关节软骨缺损大于0.5~1cm以上时,病人只能忍耐病痛、直至人工关节置换。
为了能够找到人体大面积软骨修复的供源,团队开始对肋软骨进行实验研究,证实肋软骨是一种透明软骨,并且肋软骨可与关节软骨和关节骨骼生长在一起。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张长青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将肋软骨用于股骨头表面软骨重建。
一位来自江苏徐州的15岁患者因股骨颈骨折术后感染,导致股骨头软骨缺损,关节消失,大腿站立时处于弯曲45°畸形,无法正常生活。为了让患者能够重新获得有活动度的髋关节,张长青团队用自体肋软骨做各关节软骨的表面修复供体,重建了股骨头关节面,半年后患者获得了能够正常活动和行走的新的髋关节。病例也在中华骨科杂志首次报道。
此外,他们还将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技术引入ONFH辅助治疗,国内首创了标准化的PRP制备工艺,设计开发配套PRP制备设备,并成功转化获得该领域我国首个Ⅲ类医疗器械产品批文。
多年的临床应用证实,PRP对ONFH 造成的骨缺损、软骨退变、肌腱病等均有明显再生修复作用,数十万患者从中获益,这为中国 PRP 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标准化示范,相关研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先进科学》杂志。
医疗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患互信
作为一名医生,除了有高超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和仁慈的爱心。
张长青认为,医生和病人最根本的关系便是医治与被医治,如果医生能够坚守自己的责任,为消除病人的疾病而竭尽全力,病人自然能够感受得到。“人在生病的时候,往往是最脆弱的时候。作为医生,不仅要医治病人的病,更要医治病人的心。要跟病人有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了解病人的需求,得到他们的信任,这样才能很好地为他们服务。”
几年前,一位因抢救国家财产被烧成特等残疾的战士揣着“站起来”的梦,找到了张长青。此前,这位战士已经与轮椅为伴30年。
“要‘复活’他这条伤残了30年的腿,难度超乎想象。”张长青说,医学技术在发展进步,不少以前没有可能治疗的疾病现在有可能治愈了,但失败的风险如影随形。如果医患之间能取得信任,医生就愿意冒风险尝试。
就这样,在得到患者及家属充分信任后,张长青团队凭借过硬的技术,历经二次艰难的手术后,这位战士终于站起来了。
“遭不幸,单腿独立三十载;遇救星,两足畅行下半生。”这位战士在重获站立后,写下诗句来发表内心的喜悦。
“病人如果清楚认识到这一点,愿意承担风险,那我们医生才有冒险的动力和决心,所以医患沟通很重要。”几乎每天都有全国各地慕名找张长青的患者,但是他觉得,这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现在,张长青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门诊、手术、科研、医院管理……但他乐在其中。“既然已经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我们要用行动诠释对病人的怜爱与对医学的热爱。”(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