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如果是一个人,那她正值青春,在经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家庭用药》编辑部在最新一期杂志的扉页写道。
下个月,《家庭用药》这份创刊于21世纪初的药学科普期刊就满20岁了。从双月刊到月刊,从48页到64页、72页再到80页,专家撰稿人累计有数千位。
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专业的药学知识是科普市场的稀缺品;到了互联网时代,靠谱的药学知识又常常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而对很多患者而言,《家庭用药》始终是体弱多病的人求医问药的“宝典”。
科普期刊没有影响因子,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读者和专家撰稿人的口碑。
至关重“药”
2000年初,国内市场上不乏《大众医学》《家庭医生》这样有影响力的医学健康科普杂志,但唯独没有一本从药学角度出发的科普期刊。
随着《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防止消费者滥用药物,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保健,变得更加重要。借着这个契机,2001年,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市药理学会创办了全国第一份偏重药学知识普及的科普期刊——《家庭用药》。
创立之初,“依靠专家,面向百姓,传播医药保健科普知识”成为了它的宗旨。杂志邀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药学专家撰稿,为家庭读者及各类慢性病患者的求医问药和日常保健提供丰富信息和权威指导。这也给了有心做药学科普的专业人士一个难得的传播平台。
到2020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教授王忠壮的科普生涯就整整20年了,——正好与《家庭用药》“同龄”。上个世纪90年代博士毕业的他在成为一名执业药师后,很快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的药物治疗方案完全没问题,为什么疾病控制效果却很不理想?”
“社区慢病患者药物治疗之所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用依从性差。”王忠壮调查后发现,相当一部分病人不能按时定量用药,忽视疗程,忘服、漏服、乱服药现象时有发生。这让医生们十分无奈。
“‘是药三分毒’人人都知道,可一旦说到如何合理用药,老百姓却多似是而非、懵懵懂懂。”出于这个原因,王忠壮做起了药学科普,这也和《家庭用药》的创刊目的不谋而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石浩强在研究生阶段就已经是《家庭用药》的粉丝了。在他眼里,《家庭用药》是一个市场稀缺品。
“普通公众并不了解药学科普和医学科普的不同。医学注重亚专业,临床医生在自己所擅长的疾病治疗领域,对于如何选药、制定用药方案非常娴熟。但药学科普需要更全面地普及药理学知识,而这恰恰是执业药师的专长。”石浩强说,《家庭用药》的特色在于,把临床医生和执业药师对于用药的认知整合在了一起,医药联合。“有了知识的相互补充,才能使科普提高一个层次,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
当好吃药人的“家庭医生”
“本期策划”一直是《家庭用药》的金牌栏目,具有“新、活、快”的特色,每期围绕一个热点的医药话题讲深讲透。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给了国内整个医疗系统重重一击。一方面,如何防控、治疗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恐惧的老百姓们急切盼望着更深入地了解新冠肺炎。
当时《家庭用药》编辑部立即撤下了当月“本期策划”专栏的所有稿件,并花了十天时间组织了一期“抗疫”专题。编辑部共约请了10位感染科、呼吸科、中医科、心理科临床专家和药师,在第一时间亲自撰写了应对之策。已经为《家庭用药》供稿超过百篇的王忠壮,应邀写下了《抗疫中有关合理用药的释疑》一文。
“这些稿件向读者详细解释了当时医药界已掌握的关于新冠肺炎的知识,有效缓解了读者的恐慌心理。”执行副总编李学敏表示。
作为一本药学科普期刊,《家庭用药》在传播合理用药知识方面下足了功夫。李学敏介绍,在内容上,杂志充分重视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并紧扣“药”字做文章。20年来,打造了“名家专访”“心脑血管之友”“糖尿病俱乐部”“心脑血管之友”“抗癌知识”“用药良言”“药品安全百事通”“药博士信箱”等特色栏目,深受读者欢迎。
对于《家庭用药》的文章,读者的评价是兼具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我们挂一次号, 排队好几小时,才能看一位专家,时间也只有几分钟,买一本《家庭用药》,就等于看了好多个专家门诊,‘多学科会诊’吧,且各科齐全、经济实惠。”一位读者在来信中写道。
读者的需求和反馈是杂志选题的重要来源。为此,编辑部建立起了一支来自老百姓的通讯员队伍,同时在杂志上开辟“读来编往”栏目。2010年后,编辑部还一度开通了400热线电话,以便更广泛地了解受众需求,收集接地气的科普话题。近年来,微信群成为了新的沟通渠道,目前,《家庭用药》全国读者群里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几千人。
有意思的是,《家庭用药》还有一群本不在杂志预期内的读者。王忠壮常年在医院工作,渐渐发现在病房的低年资住院医生、护士,把《家庭用药》作为了自己职业进修的读物,因为很多文章都是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这些医疗大咖亲自撰写的。这份来自专业人士的信任,也让编辑们深感欣慰。
依靠专家办刊
曾经,健康类的科普杂志流行用时尚的、健美的女性做封面,《家庭用药》也追过这阵风潮。可自2004年起,编辑部决定用院士、学科带头人、著名医药专家的照片取代前者。尽管专家们的照片显得有些严肃,甚至有些刻板,就像一个固定格式。但在读者眼里,却成了这份杂志最有特色的风格,那就是专业。
“好看、好用的文章一般产自优秀的专家作者,由于他们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写作经 验才是文章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权威性、指导性的保障。专家是我们办好科普期刊的基 石,我们在编辑工作中始终把拓展优秀的医药专家队伍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紧抓好。”《家庭用药》首任总编辑、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肖宏编审曾在总结办刊经验时说道。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专家稿都会被采用。编辑部把经常给各种期刊化名投稿的“高产科普文章作者”专门摘录出来,对他们的来稿慎之又慎,尽量避免采用,防止一稿多投、重复发表。
20年来,《家庭用药》让编辑部主任林祎雯最骄傲的地方,就是坚持内容原创。所有稿件都经由编辑部制定选题,细化写作大纲,以便专家按照要求撰写稿件,以确保稿件的原创性。编辑部对专家来稿也是反复斟酌,坚持“三审三校”,并聘请医药学专家做全刊的终审。
七八年前,王忠壮已经从《家庭用药》的一个撰稿人变成了审读专家之一。每个月雷打不动地阅读、审核、修订每篇杂志稿件,成了令他最愉悦的工作内容之一。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自己的专业知识、视野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拓展。
经过20年的积累,由数千人组成的撰稿专家资源是《家庭用药》最宝贵的家底。
过去十年,石浩强就从一个专业读者,变成了高产的科普撰稿人,近五年来,他在《家庭用药》的年撰稿量在10篇左右。如今,他已经是一位“网红”科普药师了,个人微博“石浩强教你合理用药” 拥有74万粉丝。而《家庭用药》鉴证了他的成长,说是良师益友亦不为过。
多管齐下,扩大影响力
向大众传授医药学保健科普知识,是《家庭用药》杂志20年来坚持不变的目标,一步步走来,它用认真“搭建”起的一座“医药学堂”,而读者就是它精心呵护的“学员”。
众所周知,纸质媒体的发展受到发行渠道的制约,很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家庭用药》从2005年左右,开始把内容传播和线下大型活动结合起来。
十年前,全球抗菌药物滥用情况普遍比较严重,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就定为了“抵御耐药性:控制抗菌药耐药性及其全球传播”。
那一年,《家庭用药》杂志社联合原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对上海市民合理用药情况进行了一次大调查,共有3218名市民参与了问卷调查。
“世界卫生日”当天,杂志社还承办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主题宣传活动,现场开展了安全用药健康讲座、20多位专家免费咨询等,吸引了上万市民的参与。
类似这样的活动,十几年来编辑部开展了很多场次。在每年的各种健康日,编辑部都会举办大型主题活动,如世界心脏日、联合国糖尿病日、世界肾脏日、脑健康日、安全用药月等,与上海医学会、上海市爱卫办、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糖尿病康复协会等机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健康宣传活动。最多的时候单次活动参加人数达到2万人次。
此外,杂志社还常年开办一些线下讲座,如高血压系列讲座、安全用药系列讲座。2009~2019年,与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建立战略合作,开展“安全用药、健康相伴”系列科普讲座,走入上海全市街道社区,共举办讲座近千场,覆盖人数20余万人次。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许多线下活动无法正常举办,《家庭用药》开始策划制作系列科普微视频,通过各新媒体帐号进行全网发布。
李学敏表示,2021年,编辑部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完成数据库的研发。“《家庭用药》年发800余篇原创科普文章,这么多年来已经有了一个精品内容库,下一步编辑部要着力将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用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形式进行内容的呈现,并着重发展新媒体矩阵以增强传播能力,让更多不同年龄段的受众了解靠谱的医药健康知识。”
期刊简介
《家庭用药》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市药理学会主办的一份医药保健科普杂志,上海出版,全国公开发行。杂志以“依靠专家,面向百姓,传播医药保健科普知识”为办刊宗旨,以“求医问药、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为主要内容。杂志曾连续8年被评为“中国邮政100种畅销报刊”,2013年入选中国百强科技期刊,2020年进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中国优秀科普期刊目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