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嘴兽古鱼”布林达贝拉鱼(前景中央)和其他史前鱼类复原图(杨洪宇、郑秋旸绘)。画面右上方的大白鲨和人类潜水员为现代有颌脊椎动物的代表。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幼安、卢静,研究员朱敏领衔的多国研究团队,对一种4亿年前的“鸭嘴兽古鱼”——澳大利亚盾皮鱼类进行了精细解剖与详细研究,揭示了该古生物未被发现的器官特征,为研究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框架提供新思路。该成果于1月28日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发表。
布林达贝拉鱼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盾皮鱼类,显著特征为有一长而扁的吻部,生活在4亿年前澳大利亚东部的陆表浅海礁区,被戏称为“鸭嘴兽古鱼”。早在1980年,澳大利亚著名古鱼类学者加文·杨就发表了该物种脑颅解剖学结构的详尽专论。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的限制,其内耳半规管和内淋巴系统的细节无法确切得知。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应用高精度CT扫描数据,对两件布林达贝拉鱼头部标本进行扫描和详细研究。发现该物种内耳的上部和下部界限分明,前后半规管以发达的总脚和椭圆囊上腔相连,这与之前所知的其他盾皮鱼类内耳十分不同,而与现代有颌类相似,这一系列特征可以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大部分现代有颌类中找到。
研究还发现,布林达贝拉鱼拥有发达的内淋巴囊,该内淋巴囊向内通过一垂直小管与内耳前庭相连,向外又由穿透颅顶的内淋巴管与外界相通, 这与现代有颌类,特别是与软骨鱼类模式基本一致,进一步支持了布林达贝拉鱼与现代有颌类较近的关系。
除对内耳的研究外,该团队还通过CT扫描数据重新订正了布林达贝拉鱼颅顶甲骨片的型式,并认为一些过去归为布林达贝拉鱼自有的特化性状,如向前分开的嗅束等,实际上可以与现代有颌类比较。
研究人员认为,该项研究展现了对过去经典标本的重新认识对现有早期脊椎动物演化框架的冲击。近期,中国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志留纪有颌鱼类,它们已经非常接近颌起源的时间和系统演化节点。研究成果将对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全新的资料,有望在颌的起源、有颌类早期演化框架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空前的突破。
论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cUHU3QW8RuAa8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