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十月是世界乳腺癌防治月,十月第三个周五(10月15日)是“粉红丝带关爱日”。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今年2月发布的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中,2020年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超过了肺癌的220万,成为“全球第一大癌”。中国2020年约有41万乳腺癌新发病例。
王殊正在做报告。(受访者供图)
“乳腺癌作为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乳腺癌的疾病分型多种多样,其中三阴性乳腺癌是临床研究的难点和热点”10月12日,在一场“耀你精彩,乳腺癌防治与药物科技创新”的活动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主任王殊教授表示,乳腺癌整体生存情况较其他癌症要好,但三阴性乳腺癌预后很差。
为三阴性乳腺癌治疗寻找新的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案,成为医生与患者共同的期盼。
会议主持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药师赵宁。(受访者供图)
最难啃的“硬骨头”
目前,临床上判定三阴性乳腺癌主要依靠病理报告,患者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均为阴性时即可确诊。
“此型乳腺癌具有年轻女性、复发率高、侵袭性高三大特征,是乳腺癌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王殊告诉《中国科学报》,三阴性乳腺癌目前约占所有乳腺癌类型的10%~20.8%。据此比例估算,我国2020年新发患者数约为4万~8万。
更麻烦的是,由于三阴性乳腺癌肿瘤缺乏足够的雌激素受体及HER2受体表达,内分泌疗法或HER2靶向治疗基本无效。
目前,化疗仍然是三阴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对于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术后以蒽环类化疗药物和紫杉醇类化疗药物为基础的辅助化疗是其标准的治疗方案。此外,最近还有研究在传统化疗基础上联合铂类、卡培他滨的辅助化疗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化疗药物疗效有限,且毒性较大,患者很难长期获益。
“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有效治疗刻不容缓,在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有限的情况下,创新药物的作用越发重要,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已经初现端倪。”王殊说,近些年,一种被称为“生物导弹”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给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带来新曙光。
ADC药物的独特效能
所谓的ADC药物是一类通过特定的连接子将靶标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与高杀伤性的细胞毒性药物偶联起来的靶向生物药剂,它以单抗为载体将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以靶向方式高效地运输至目标肿瘤细胞中。
王涛正在做报告。(受访者供图)
“ADC药物就像是一种定位精确的‘生物导弹’,药物的靶向性来自其中抗体部分,毒性大部分来自其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部分。抗体部分与毒性药物部分通过连接物互相连接。抗体部分与肿瘤细胞表面的靶向抗原结合后,肿瘤细胞会将 ADC 内吞。之后 ADC 药物会在溶酶体的作用下分解并释放出活性的细胞毒性药物,破坏 DNA 或阻止肿瘤细胞分裂,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医师王涛教授说。
2000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首个ADC药物——Gemtuzumabozogamicin的上市,主要用于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此后,第三代ADC药物DS-8201的问世,打开了HER2乳腺癌治疗的新格局。
“这主要得益于ADC 药物在保留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肿瘤杀伤特性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其脱靶带来的毒副作用。”王涛说。
创新药物为治疗带来曙光
值得一提的是,在ADC药物中,戈沙妥珠单抗(sacituzumabgovitecan-hziy)日益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其针对的靶点为在多种上皮癌中均有表达的蛋白Trop-2。
去年4月23日,FDA宣布加速批准戈沙妥珠单抗上市,用于治疗接受过至少两种系统治疗(其中至少一种为针对转移性疾病的治疗)的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者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戈沙妥珠单抗成为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一个获批的针对Trop-2靶点的ADC药物。
最近,该创新药还获得了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部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定,用于治疗至少接受过两线或以上既往治疗的局部不可切除晚期或者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至少其中之一为转移性疾病)成年患者。
2020年10月,戈沙妥珠单抗被纳入到2020版《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今年5月,戈沙妥珠单抗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许可申请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品种,用于治疗接受过至少两种系统治疗(其中至少一种为针对转移性疾病的治疗)的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今年9月,该药被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为晚期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二线及以上治疗的首选方案之一。
时阳正在做报告。(受访者供图)
云顶新耀肿瘤/免疫领域首席医学官时阳认为,戈沙妥珠单抗有望成为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新的重要治疗选择,也将为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治疗带来福音。
据了解,目前海南自由贸易港博鳌乐城全球特药险已将戈沙妥珠单抗作为海外特药纳入了8月上线的2021版药品清单。该药也被纳入了2021年7月26日发布的“北京普惠健康保”。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