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终于在怀里沉沉睡去,胖嘟嘟的小脸露出包裹,让人喜欢又爱怜。三个月大的小家伙正是肠胀气最严重的时期,必须在妈妈怀里才能安睡。
课题组的两篇论文审稿意见刚刚审回,作为文章第一作者,崔颖璐必须对文章的修改认真负责。于是就有了照片里她围着背巾怀抱孩子写审稿回复的一幕。
作为一名新手妈妈,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这只是崔颖璐与孩子和科研共处的一个普通的夜晚。这样的场景可能会让你觉得女性做科研很苦。但对崔颖璐来说,这却是“特别幸福”的一刻。
“加倍的幸福”
2017年,28岁的崔颖璐入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并成为研究员吴边团队的一员。
那时,团队领头人吴边也刚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回国1年,这个崭新的团队有许多天马行空的设想。如今,经过几年的建设,他们的想法逐渐落地,在人工设计蛋白及驱动生物制造等方面的研究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作为团队的助理研究员和得力干将,崔颖璐在为科研上的收获欢欣鼓舞的同时,也迎来了另一个好消息:一个小生命已悄然来临。
彼时,研究团队的两个项目“计算机蛋白质重设计实现温和条件微塑料生物降解”以及“微生物氢胺化酶的机制解析与计算重塑”,正好完成了主要的实验工作。随着肚里小生命一天天长大,崔颖璐和同伴们基于研究结果撰写的文章也接近尾声。
预产期前一天,崔颖璐把文章交给吴边并道:“这下我可以放心去生孩子啦。”第二天,小天使就来到了她身边。一切都是刚刚好。
很快,宝宝出生三个多月,他们的稿件就审回来了。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她爱人随手用手机记录了这一刻,希望孩子以后看到这一刻,能够“像妈妈一样努力”。
现在,崔颖璐产假结束回岗工作已有半年多。一边哺乳,一边工作,经历过这段时期的妈妈们都会觉得日子的艰辛,不过崔颖璐依然心态乐观,不焦不躁。
“工作获得突破时的满足感,加上与宝宝每日相处的幸福感,加倍的幸福不只是简单的‘1+1=2’。”崔颖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高效工作、高质量陪伴,让我逐渐意识到做妈妈也是一个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不光为了科研梦想,更为了给宝宝做个好榜样。”
本土青年科学家“毫不逊色”
如果加上今年年初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催化》杂志和《自然—催化》期刊的两篇封面文章,目前崔颖璐作为第一作者已有5篇论文登顶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封面。今年,她还获得了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的青年优秀论文奖和第四届生物化工青年学者论坛优秀报告奖。
“崔颖璐是在完全在国内成长起来的青年学者,但她的研究处在国际的前沿领域。和国际上同龄的年轻人相比,(她)目前取得的成绩毫不逊色,这和她平时工作上的积极态度和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吴边说,“她对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性把握的很好,这对青年女性科学工作者也非常重要。”
谈到已取得的成绩,崔颖璐觉得自己十分幸运遇到了一个“和而不同”“气氛宽松”的团队。“吴边老师在团队文化建设方面有一套很独特的理念,我们的团队学科交叉非常强,有做人工智能的,有做产业研发的,大家在一起通过思维碰撞产生不同的想法。”他说,“同样,不论老师还是学生,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科研想法,我们还鼓励每个人利用周五下午验证一个科研设想,这样的宽松气氛也容易产生科研灵感。”
在这样的实验室文化氛围中,崔颖璐表示,每一名成员都不会被指标性的要求所束缚,反而会怀揣着更高的激情奔着共同的目标精诚合作。
基于此,研究团队在2018年完成了世界上首次工业级工程菌株的计算设计,获得人工智能驱动生物制造工业化的率先突破。不仅设计了β-氨基酸这一类具备特殊生物活性的非天然氨基酸的最优合成途径,还设计出一系列β-氨基酸合成酶,并据此构建出能够高效合成β-氨基酸的工程菌株。
不仅如此,研究团队还积极推进成果的落地转化。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已经建成千吨级的生产线,相关产品潜在市场规模超过30亿,有望在紫杉醇、度鲁特韦与马拉维若等抗癌与艾滋病治疗药物的生产过程中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合作企业华恒生物于2020年完成科创板上市审核。
去年,课题组对β-氨基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氢键网络进行了分割处理,获得了一系列能够催化交叉底物的人工氨基酸合成酶,在微生物酶学领域率先实现了双底物耦合设计的突破性创斯。近期,他们又实现了完整蛋白质的酶法合成,进一步为非天然功能蛋白质的构筑提供了工具,也为扩展人类设计、合成生物大分子元件的能力提供了支撑。
吴边(后排右二)、崔颖璐(后排右一)与团队小伙伴合影。微生物所供图
需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创新精神
崔颖璐一直把张树政院士视作科研中的榜样。
张树政是我国第一位女性生物化学家、糖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如今,微生物所的科学家中间仍流传着许多许多关于她的事迹。
上世纪50年代,张树政与同事筛选出糖化酶活性强的一批优良的黑曲霉,他们想用当时的新技术纸上电泳来分离和测定它们的活性,可当时的中国菌保会没有电泳仪,也无力向国外订购,于是便设法自己动手制作一台——其电源一开始用汽车上的蓄电瓶,后来用发报机上将交流电变直流电的变压器,最终作出了创新性的发现。
“老一辈科学家的工作条件极为艰苦,但他们深怀着的报国梦却一直激励着我们。”她说,“今天我们更应该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精神,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
“人民的需求就是方向”,工业微生物的先驱方心芳院士的话,曾激励老一辈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自力更生,开拓创新。今天,这句话仍然在激励着崔颖璐等新一代的青年科学家。
现在,在吴边的带领下,研究团队正把目光聚焦向新的目标:利用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科学,攻关塑料降解等科研难点和技术瓶颈。
“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在科研上逐步实现与国际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能研发出真正解决人类发展面临重大问题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尽快实现从‘0到1’的概念突破和从‘1到100’的应用转换。”这是崔颖璐和许多青年科学家的梦想。
崔颖璐(中)与同事在实验室。微生物所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