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凯 马帅莎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11/3 13:52:03
选择字号:
“神奇”+“超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大中“驾驭核能”之路

 

中新网北京11月3日电 题:“神奇”+“超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大中“驾驭核能”之路

作者 高凯 马帅莎

“科研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值得一辈子去追求和奋斗,但是科研如登山,过程往往充满着困难、挫折和风险,我个人体会,克服这种困难需要有悟性,勇气和韧性。”

2020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1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教育家王大中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大中院士领导清华大学核能研究团队以提高核能的安全性为主要学术理念,走出了中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世界的成功之路。

1956年,为了发展国家原子能事业,清华大学成立工程物理系,从电机、机械、动能等专业中抽调若干名成绩优异的学生转入工程物理系,其中就包括当时正在机械系读大二的王大中。他由此成为中国第一批反应堆专业的学生,他的科学求索之路与国家的核能事业紧密交织在一起,一干就是60年。

几十年专注核能发展,王大中院士以卓越的远见和坚持不懈的奋斗,书写着中国科学家的理想和情怀。

知者不惑

作为王大中院士的学生,在清华大学核研院现任院长张作义眼中,恩师的远见令人钦佩,“王大中老师在关键时刻的观点非常超前,并且总是敏锐而准确。”

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电站发生堆芯融化事故,世界核能事业陷入低谷。王大中立刻意识到,安全性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未来核能技术发展必须抓住这一主要矛盾,并立志要发展固有安全的核反应堆。

1986年切尔诺贝利严重核事故使世界核能的发展再次转入低谷,核安全问题更加凸显。王大中没有动摇研制先进反应堆的决心,他跟踪国际高温堆发展前沿,果断做出重大选择:一是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堆型;二是从小规模实验堆到全尺寸工业示范电站的发展路线;三是在重要技术上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这三个重大选择对中国乃至世界高温气冷堆技术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影响,明确了中国高温气冷堆从当时起未来30年的技术发展路线。中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世界的成功之路由此奠定了基础。

作为极具前瞻眼光的核科学家,王大中时刻密切关注国际先进核能技术发展动态,高度关注国家需求。

同样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充足的电力和热力供应。王大中立刻认识到核能在中国未来能源供给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意义,开始积极开展低温核供热堆的研究工作。

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于1989年建成并投入功率运行,被认为不仅在世界核供热反应堆发展方面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对解决在中国以及其他很多国家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一个里程碑。

王大中的远见卓识体现在方方面面,1994年他接任清华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当时还是一个多科性的工科大学。正是王大中和学校领导班子对学校的学科进行了系统调整,对清华未来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王大中老师的远见精准到近乎‘神奇’,而实际上,这是植根于他的思考,他所有的深思熟虑。”张作义说。

笃信

谈到克服科研中的困难,王大中曾表示,科学家需要有悟性,勇气和韧性,他说:“悟性指的是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悟性有时候需要靠想象,靠一种直觉的判断,勇气就是要敢于尝试,敢于选择科技领域的无人区,韧劲就是指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要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劲头。”

如果说非凡的远见是王大中“悟性”的体现,那么他在科研世界中展现出的笃信勇气则成为推进一切前进的强力。

认识王大中的人都深深感到,他瘦弱的身躯充满非凡智慧,谦和的外表蕴含坚定意志。在国家需要核能时,他毅然选择了核反应堆专业;在核能发展陷入低谷时,他坚持初心不言放弃;在认定了固有安全的学术目标后,他持之以恒直至登上反应堆安全的高峰。

在高温气冷堆领域,改革开放之初,德、美、日的技术远远领先,当时中国基础薄、投入少,又缺少人才和经验。面对巨大的实力差距,王大中没有丝毫退意,选择了自主创新的先进核能技术研发之路。

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创新之路。除了艰苦的条件、技术发展不成熟、人员和经验缺乏等因素,核能安全创新还必须跨过现代核安全监管最严苛的超高门槛。国际上类似团队的领军科学家曾感叹:先进核能项目能否成功不在于谁更聪明,而在于谁更能坚持。

中国以不懈的“坚持”最终能够走到了世界前列,王大中始终如一的笃信和勇气无疑是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

笃行

现任清华大学核研院院长的张作义介绍,“我的办公室就是王大中老师原来的办公室,我现在还能看到他1986年带领团队去德国访问的详细规划,关于中国发展反应堆,我们要做什么工作,我们要怎么做一个实验,目标、未来还要做什么。王大中老师在上头改得密密麻麻。”

张作义直言,自己每每看到这些总是颇有感慨,王大中在工作中全心全意的投入,他的知行合一,充分展现了一位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坚持不懈的作风。

现任清华大学核研院副院长的石磊也曾经是王大中的学生,他至今清楚记得自己当年来到核研院攻读博士学位时,王大中对他这个对核工程几乎一无所知的新生的谆谆教导,“王老师说,‘核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学习起来不容易,是很‘苦’的,要做好思想准备,需要沉下心去,耐得住寂寞,没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是干不成大事的。’”

石磊感叹称,“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之后,我才真正认识到,正是拥有这种潜心钻研、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核研院才能在先进核能系统的领域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石磊还忆及王大中当年为自己修改博士论文的种种,“王老师当时还是清华大学的校长,每天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是当他修改完博士论文后,竟然找我一章一节、一段一句仔细讨论。”石磊直言,自己当时深受触动,“王老师不仅从论文整体的逻辑框架、论述分析给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而且甚至小到文字标点、图标符号的错误,都帮我一一指了出来。王老师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日后开展科研工作和指导学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情虽小,却足以窥见这位科学家在日常治学、科研工作中的脚踏实地和严谨细致,而正是这样延续几十年日复一日的坚定笃行,最终成就了王大中在核能领域的卓越成就。

从矢志建堆报国的青年学子,到“实现反应堆固有安全的带头人”,知者不惑,笃信笃行。

王大中说:“我们国家正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们所有的科技工作者都要自觉地为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责无旁贷。科技创新就是我们最主要的爱国方式,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坚定信心,勇敢向前,我们的国家就会有无限光明的未来。”(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