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许庆瑞院士
上世纪80年代,如今的热词“创新”对当时的企业与老百姓来说并不熟悉,甚至还有些陌生。有一位学者,却已围绕它开启了绵延一生的学术研究事业。
他是众多中国企业的益友,用创新管理的闪烁智慧推动它们成长为市场经济下创新的主体;他是众多中国创新管理领军人才的良师,用“高精笃合”之风让“创新”成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金字招牌;他是中国技术创新管理领域当之无愧的开拓者,被后辈们敬为“中国创新管理之父”。
他就是2021年“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获奖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许庆瑞。
最早提出“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1980年,浙江大学选派时任科学管理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前身)系主任的许庆瑞作为访问学者赴美进修,为培养技术管理专门人才做准备。那是改革开放浪潮初掀的岁月,踏上探索新途的中国企业亟需技术创新管理的“药方”。远行的许庆瑞,便似最初的“寻医问药”之人。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前院长、许庆瑞的弟子吴晓波至今仍记得老师归国时的“家当”———整套的专业书籍、大量的参考文献、好几十沓用英文书写的课堂笔记“Class notes”,还有一个新词:“创新”(innovation)。正是这个词,开启了许庆瑞此后绵延四十载的坚定学术路,也孕育了以此为特色的创新管理学“浙大学派”。
许庆瑞是国内最早提出“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的人。在中科院管理科学组于1982年召开的会议上,他针对中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的问题率先发出此项呼吁。为了让中国企业掌握科技创新与管理相关知识,他还全情投入编写了《研究与发展管理》与《技术创新管理》两部教材类专著。
上世纪80年代初,受制于薄弱的技术积累,许多企业将快速追赶寄希望于技术引进。然而,单纯的“师夷长技”并不能补足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反而常常令之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企业要在技术引进之后就竭尽全力地开始创新。”通过在多家企业的调研,许庆瑞及吴晓波等团队成员总结、提炼出了“二次创新”理论模型,并将“二次创新”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定位为有别于西方经验的“工艺创新先导、产品创新跟进”的反向U/A模式。
时间步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转型的深化对中国企业的适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许庆瑞进一步发现,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之间的不平衡恰恰是这家企业当时无法在竞争中突破重围的根本性原因。究其背后,正是“静态的、线性的、孤立的技术创新观”所带来的局限。他就此提出了“组合创新”的理论框架,强调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重大创新与渐进创新、显效创新与隐(潜)效创新、内源创新与外源(合作)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文化创新组合,形成组合创新管理范式。
21世纪到来,全球化令世界快速“变平”,中国企业的舞台进一步拓展,也面临全新挑战。在“组合创新”理论基础之上,许庆瑞带领浙江大学创新团队结合对海尔、宝钢、中兴通信、惠普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调研,提出“全面创新”理论。
工厂调研已成他的“师门传统”
纵观许庆瑞的技术创新管理研究脉络,孕育理论的那一片沃土,始终是中国企业的真实管理实践。工厂调研几乎已成了许庆瑞的“师门传统”——凡是他的学生便“逃”不过和老师一起去蹲点,与工人同吃同住、聊天谈心,而后“从工人的心里话发现创新管理的理论线索”。
回顾这样做的初衷,许庆瑞说,“管理学不是坐在图书馆里想出来的学问,而是管理学研究者在实验室、工厂观察总结出来的”。
调研过程中,许庆瑞与所有人一样睡工人宿舍里的大通铺,真正走到工人群体之中。而这样的态度,也令他始终是学生心目中的表率。同时,不断从中国企业实践中挖掘新知的许庆瑞与浙江大学创新团队也在不断用这些成果反哺中国企业的成长。
上世纪90年代初,在许庆瑞的积极倡导与推行下,由当时的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主持的国内首个技术创新工程正式出台。北大方正、南京化工等5家企业被选为试点企业,海尔也位居其中。许庆瑞受邀赴海尔授课。自此,两方开启了一段长逾30年的合作佳话。
2002年,在常驻海尔内部调研10年后,许庆瑞及浙江大学创新团队帮助对方建立起全面创新管理体系,并搭建了技术创新平台。此后,海尔的技术创新成果出现了“井喷”。2005年,曾经将全面创新管理体系称之为“海尔未来发展资本”的海尔创始人张瑞敏,提出“世界就是研发中心”的口号,以“全面创新”理论布局集团的创新体系。
经由许庆瑞及浙大创新团队“把脉开方”的中国企业还在不断增加。在“创新”热度持续升高的当下,作为最初的引路人,许庆瑞尽管已逾90高龄,却还未停止学习和追索。
他的学生陈劲提到,“许先生其实一直在工作,他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想要把中国的创新,往更高地层面去做。”
以“高精笃合”的理念建起中国技术创新管理队伍
作为师者,许庆瑞会督促学生坚持不懈,会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学问,不要轻易为外事耽误。于是很多学生都觉得做许庆瑞的弟子“太苦”,然而苦出来以后,做什么都“十分轻松”,于是“苦也值得”。
但许庆瑞的严格要求从不体现为让学生“死读书”。他对学生的希望,其实是成长为“T型”人才。
“许老师想培养的‘T型’人才,就是不只局限在一个领域里,只盯着一个专业方向。”吴晓波解释道:“管理学属于社会科学,与个人行为、组织行为、社会环境都有密切的有机关联,而‘技术创新管理’又是一门打通、穿透企业采购、供应链、生产运行、人力资源、财务、销售等所有管理功能的学问。所以创新管理研究者不能把自己狭隘地定义为只做某种功能性的管理研究,而是要在横向有所拓展。”
“许老师用‘高’‘精’‘笃’‘合’四字总结他的创新团队文化。我想,理念就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就体现为理念和价值观。这四个字恰恰也能够用来诠释他的育人理念。”谈及许庆瑞的育人理念,深受老师熏陶的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教授张钢同样如数家珍。
据张钢介绍,“高”是高起点的“高”,许庆瑞希望学生拥有高瞻远瞩的眼界,能够立足学科前沿,积极攀登科学研究的高峰;“精”是精益求精的“精”,从每一位学生到每一项研究,甚至每一次报告、每一篇论文,他的态度都严谨而严格;“笃”是笃实坚定的“笃”,在众人不知创新为何物的时期坚持脚踏实地做研究,便是他执着前行、百折不挠的写照;而最后的“合”则是合作互助的“合”,许庆瑞强调合作优先,用团队的力量攻坚克难,正因如此,团队成果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