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非遗名词委)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该委员会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授权成立,常态化组织开展我国的非遗名词审定工作,致力于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术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
“非遗名词规范化建设是非遗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构建中国非遗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我国非遗学科建设仍不太成熟,设立非遗名词委开展非遗名词审定工作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整合全国力量实施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国家工程,要求高、任务重,意义也很重大。”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职副主任裴亚军说。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非遗保护及研究起步较晚,非遗学科和理论体系建设建构仍显不足。做好非遗名词审定规范,可以为未来非遗学科建设和非遗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以更好地推进我国非遗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为进一步完善非遗体系‘中国范式’”和中国特色非遗话语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该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说。
据悉,非遗名词委将秉持“立足国内,对接国际”的思路,初步设定10个编写方向,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及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围绕这些方向,该委员会计划在未来5年完成非遗名词体系的构建、定名、释义及公布工作。
非遗名词委秘书长、上海大学文学院黄景春教授表示:“如果说概念体系构成了一个学科的‘大厦’,那么科技名词就是其中的‘砖瓦’;名词审定和公布就是为了生产出标准、优质的‘砖瓦’。”全国科技名词委非遗名词项目主管叶艳玲也提到,科技名词规范是国家规范,具有权威性和广泛的约束力,非遗名词的审定工作势必成为服务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支撑。
目前,非遗名词委已聘请来自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高校和行业组织的30余位非遗权威专家担任顾问和委员,首届秘书处设立于上海大学。会上多位专家委员表示,非遗名词委的成立对今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振兴意义重大。该委员会外籍委员、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研究所名誉教授佐野贤治在视频发言中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正在重新应用于社会,例如乡村振兴。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有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委员会的工作和成果将不仅为中国,也为整个世界的非遗保护和应用提供启示。”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代表国家审定和公布科技名词的权威性机构,目前已经审定公布了科学技术各领域140余种规范科技名词。国务院明确批示,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