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李诚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15 16:06:30
选择字号: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资源调查研讨会举行

 

12月13日,2021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资源调查暨未/难培养微生物分离与培养技术研讨会暨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会在深圳举行。本次会议由广东省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朱红惠主持。会议采用“线下+线下”的方式同步进行,据统计现场参会人员145人,当天线上参会人数高达28.6万人次。

微生物资源是生物技术创新和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与人类健康与生态安全息息相关。然而,目前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微生物尚未被分离培养或清楚认知,被称为生命的“暗物质”,发掘和获取这些生命“暗物质”仍然是微生物学领域公认的首要科学任务。近年来,微生物组学、单细胞测序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探索未/难培养微生物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本次会议由广东省微生物学会、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承办。会议聚焦未/难培养微生物资源发掘技术、微生物资源保护与共享利用机制、微生物组学技术及其应用等领域,邀请国内院士和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讨,并对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资源发掘保护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吴清平作了专题报告——《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度工作报告》。他从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概况、本年度工作总结和下一步规划三大部分进行报告。

在“院士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以《生物药物研发:从自然生物筛选到合成生物创造之路》为题作报告。他以抗生素生物合成与代谢工程研究为例,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从自然生物筛选,传统生物改造以及利用合成生物学驱动生物药物进行结构性改造的创新理念、成功的案例和创新生产的巨大潜力,并展望了合成生物学在大健康产业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作了《SARS到COVID-90:生命科学研究ABC》主旨演讲。他以自己18年前亲自参与的关于SARS分子流行病学和SARS冠状病毒分子进化机制研究为例,凝练出生命科学研究中4个关键要素:选题、立题、解题和结题。他的真知灼见为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和同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卫以“线上”方式做了《益生菌的资源挖掘及其潜在临床应用》专题演讲。陈卫系统讲解了益生菌的定义和生理功能,并分享了他们针对益生菌资源分离、功能机制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在益生菌优良菌株的分离筛选、益生菌系统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益生菌生理特性和功能机制解析、益生菌菌种高效制备、益生菌功能食品、日化产品开发方面的工作。

在“专家报告”环节,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昌大学等单位的10位专家分享了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朱红惠在会议总结中指出,自2018年11月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以来,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热带亚热带微生物资源,针对制约战略微生物种质资源发掘保护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旨在积极抢占微生物资源研究的技术高地、推动整个微生物产业链的革新,努力提升我国在微生物分离培养和资源开发领域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力,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亚热带地区,毗邻南海,气候温暖潮湿,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微生物资源,是亟待挖掘和利用的“天然宝库”。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于促进大湾区微生物资源的深度发掘和共享利用,推动我国的生命科学的原始创新,孕育和催生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支撑生物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email protected]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