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课堂 南京大学供图
签署捐赠协议 南京大学供图
12月15日,南京大学收到了一笔特殊的100万元捐款。这是今年10月该校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守仁获得的第三届杰出教学奖的奖金。王守仁心系南大,感恩母校,将奖金全额捐赠给南大,支持外国语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也是为即将迎来的百廿校庆尽一份力量。
第三届杰出教学奖是王守仁继获得“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全国优秀教材奖二等奖3项(涵盖高等教育类、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基础教育类)之后,在2021年收获的又一重量级奖项。
教研并进,坚守教学岗位三十余载
从1988年回母校南京大学任教,到2021年获得第三届杰出教学奖,回首王守仁三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他视教育为毕生的事业,秉持“教研并进”理念,将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紧密结合。他是一名潜心学术的学者,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
多年来,王守仁致力于课程建设,努力打造优质课程,与时俱进。他在英国文学研究领域有很高的造诣,早在1990年英文学术专著就由英国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他以学术研究为支撑,讲授的“英国文学”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程“英国小说”入选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从线下到线上,王守仁根据在线开放课程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策略。这门线上课程采用中英文授课方式,既可以用于南大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也服务于广大社会学习者。从《鲁宾孙漂流记》到《简爱》,从狄更斯到石黑一雄,“英国小说”带大家走进了一个浩瀚瑰丽的文学世界。课程一经上线,选课人数就超过一万,课程评分高达4.9分。
“课程内容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式的文学课堂,每一单元围绕一位作家和作品,深入讨论。”“课程把经典作品讲出了当代特色,让我既了解了英国名著,又学习了文学相关学术动态,受益匪浅!”……“英国小说”的课程评价里,留下了无数学生的赞扬。南大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忻怡带着对英国文学的浓厚兴趣选修了这么课程,她说,“王守仁老师教会了我用一种更全面、更批判的眼光读小说。”而这种思维品质,又与王守仁倡导的跨文化能力中的思辨意识不谋而合。
但王守仁并不止步于此,他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凸显中国文化立场。“我讲英国文学时,会带着一种中外比较的视角。在世界文学的视域下,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建立关联,进行比较互鉴。”抱着这样的理念,王守仁融贯中西,不断在课程建设上开拓创新。
“要想真正地当好老师,最根本的还是要把课上好,让学生有获得感。”这是王守仁的肺腑之言。对他而言,教室是一个特别的场域,每当他带着电脑、教材走进教室,就立刻和学生产生交集,形成融合学习的共同体。在课堂上,王守仁从不吝于分享自己的研究发现,还会把自己发表的文章与学生一同分享。
在课堂教学时,王守仁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让教学更加有效。上世纪90年代在上英语口译这门课时,王守仁指导学生提升口译能力,掌握口译技巧,特别要求他们注意细节,举手投足都要得体。怎么让学生迅速地领悟口译时的各种细节要求呢?王守仁分享了他的秘诀:“上世纪80年代末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时候,我带来了一台小摄像机。在跟同学们讲了细节要求之后,就用摄像机拍下同学们的表现放给本人看,进行专业点评,效果不错。”这使得他的课生动形象,又成效显著。
“教学和科研两者都要好。”这是王守仁对青年教师的期待。他注重教师梯队建设,发挥传帮带作用,领衔的英美文学与文化教学团队入选“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在给青年教师讲授在南大教书的“第一课”时,他总会鼓励大家上好每一堂课,建设一门课程,强化课程意识。“上课不是照本宣科。”他始终主张,在设计课程时要有课程的主体意识、目标意识、资源意识、反思意识等,注重教学方法和课程理念,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
质量是教材的生命线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任南京大学英语系主任王守仁在给学生排课、选教材的过程中,发现符合当时英语专业实际教学需求的教材并不多。“教材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反映新形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满足学生需要。”谈及参与教材建设的契机,王守仁坦言,当时国内可供选择的优质英语教材比较有限,和国外的差距也比较大。
上世纪80年代,王守仁由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报效祖国。“我作为‘新三届’(77、78、79级大学生),亲身经历过国家从贫穷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我觉得当时是一个好的历史机遇,应该为中国的外语教育做些什么”。于是,王守仁决定自己编写教材,《新编英语泛读教程》(后改名为《泛读教程》)由此诞生。作为王守仁主编的第一套英语教材,《泛读教程》不仅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还入选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总印次62次,累计印刷册数390余万册。
自此,王守仁正式投身教材建设工作,秉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的理念,编写的英语教材涵盖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取得丰硕成果。1998年出版的《新编口语教程》提供英语口语交际、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的系统训练。《英国文学选读》有机融入德育教育,传递“真善美”,曾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20世纪英国文学史》入选教育部2007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编的义务教育初中和高中英语教科书因“语言好、理念新、方法活”受到众多英语教育专家以及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和称赞,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湖南、安徽等使用地区学生人数达3600万,其英语运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王守仁获得全国优秀教材奖二等奖3项。
怎样把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去?这是王守仁思考的新课题。在他看来,高校外语教学应积极主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铸魂育人中发挥作用。他注意到大学英语课程传统上注重语言能力培养,对课程的育人功能重视不太够。于是,他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将立德树人作为教材建设的主要目标,主编了《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有机渗透、有效转化,实现了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育人价值。
“我编教材最看重的就是质量,质量是教材的生命线,这是我一直以来坚守的准则”。王守仁表示,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渠道,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师生相互作用的中介,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剧本”,教材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会产生实质性影响。“国家对于教材编写的要求是动态的,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但是永恒不变的是对教材质量的坚持,要把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者融为一体,真正实现通过教材提高使用者的外语水平。”
探索中国一流外语人才培养路径
王守仁热爱教学,研究教学,持续推进教学改革。他主持的教改课题“英语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途径的研究和实践”“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分别获1997年和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如何界定外语专业一流人才?扎根中国大地办外语专业、培养人才,最显著的特点和不可替代性是什么?在王守仁看来,应该是“跨文化”:“我们的外语专业不同于欧美国家的母语专业,因为我们是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我们的外语专业也不同于国内大学的中文系汉语专业,因为我们是为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培养国际化人才。外语人才是中外沟通的桥梁,连接中外,双向融通。因此,中国一流外语人才必须具备跨文化能力,这是独特的关键能力与必备素养。”
与跨文化能力相关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传统上包括掌握对象国的文化知识、对异国文化持宽容的态度以及调节交际策略的技能三个层面的内容。
王守仁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出发,进行拓展和创新,多次征集专家意见,反复锻造内涵,将跨文化能力的定义丰富提升为认知层面的跨文化知识、功能层面的语言融通、行为层面的创造性与主动性、跨文化交流中的责任感和思辨意识。
在王守仁看来,中国一流外语人才不仅要了解外国文化,还要通晓中国文化,不仅要擅长语言技能,还要实现话语转换,以对方认知结构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讲懂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特色,掌握沟通技巧,不仅要实现顺畅交流,还要具备跨文化领导力(intercultural leadership),不仅要抱有包容的态度,还要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坚持中国文化立场,捍卫国家利益。2018年王守仁主持的“高素质外语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教学成果奖的获得得益于南京大学重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华春莹、刘欣等南大外语专业优秀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也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启示,促使老师们去不断探索实践,这些都是支撑我们获奖的重要土壤”。王守仁表示,人才培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对于中国一流外语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永远在路上。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