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委员刘中民: |
建议跨领域设立碳中和重大科技专项 |
|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
2020年9月,中国提出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据了解,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资源的种类、利用方式和利用总量直接相关,涉及面极其广泛,超越了能源、交通等具体领域,与我国总体工业结构密切相关。
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看来,能源及其相关的工业体系主要依赖化石资源是导致我国碳排放的根本原因。“必须重构我国能源及相关工业体系,使其从高碳向低碳化、绿色化突破,形成先进的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新体系,才能完成碳中和国家目标,同时支撑我国长远发展。”刘中民说。
挑战前所未有,任务异常艰巨。
此前,科技部及相关部委在各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中部署了一些碳减排技术。但要实现碳中和国家气候目标,刘中民认为,不仅要突破关键技术,更要破除各能源种类及各能源相关行业之间的壁垒,跨领域突破多能融合互补及支撑能源相关重点行业工业流程再造的关键瓶颈及核心技术。跨领域系统化布局有巨大的创新空间,并带来巨大的总体节能减排效果。这也是我国新能源体系构建和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和难点。
鉴于碳中和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刘中民强烈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跨领域综合交叉的碳中和重大科技专项,发挥国家体制优势,超越领域限制,加快形成全面支撑我国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的技术体系,推动我国能源体系及工业结构全面升级,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具体来说,刘中民表示,要加强全局性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跨领域系统化部署碳中和重大科技专项,推进跨领域综合交叉,打破能源与其他行业、能源内各分系统间相互独立分割的局面,解决依靠单个领域科技发展难以突破的跨系统问题。同时,加快推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共性支撑技术,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钢铁、化工、水泥、有色等难减排行业的零碳/低碳流程再造技术,光电催化制氢等技术的创新、研发与突破,为各领域减排提供技术支撑。此外,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在原理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激励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他强调,碳中和目标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能指望一期专项解决所有问题,应同时部署和加强战略研究,理清国家目标下的总体发展思路和技术路线图,指导长期发展。同时注重及时总结跨领域专项的成功经验,促进新型创新体系的构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