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3/11 9:32:02
选择字号:
徐旭东委员:媒体科技报道须力戒夸张文风

 

徐旭东<font class=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旭东

随着科技越来越多融入人们日常生产生活,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主动关注科技议题现象。然而在获得科技进展信息的过程中,常因对科技问题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一些误会。对此,科学家该如何应对?媒体在其间又该如何扮演好角色?

就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旭东。

《中国科学报》:科技界的议题越来越容易“破圈”(比如“九章”量子计算、论文被举报造假等),被带到公共舆论场,受到公众的评论,您认为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

徐旭东:这要分开来说。像量子计算这样的话题被公众讨论不是坏事。公众关心科技进展,这是做科普的好机会。同时,财政支持的科技项目也有义务向公众普及新知识。公众评论可能有许多偏差,但是这个毫不奇怪。科学家拿了纳税人的钱做事,那就有义务向公众说清楚做了什么、意义是什么。

至于举报论文造假,理想的情况应该是通过适当渠道,在专业范围内查证。目前的状况显然不理想,需要深思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只关注哪个人哪个公开举报对不对,可能并不能解决问题。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科技议题被带到公共舆论场这一现象是否是科学共同体必须要面对且适应的现实?

徐旭东:是的。重大科技进展都是科技队伍主动通过媒体报道出去的,应该说科学界本身也希望公众关注他们新取得的进展。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新技术,譬如转基因育种,还有像疫病、疫苗这样涉及公众健康的问题,就更应该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了。

《中国科学报》:面对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公众,科学界需要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吗?用什么方式方法回应?

徐旭东:需要积极回应。

实际上不仅是广大媒体受众,即使是科学界内部,也并不都能理解其他专业的前沿进展。不能说没受过专业训练就没有关切和知情的权利。

科学家团队和专业的传播队伍要动脑筋把深奥的道理向公众说明白,既形象又经得起推敲,这个也是一项本领。

《中国科学报》:新媒体时代,科学家一不留神就会成为“网红”,拥有粉丝、被立“人设”或是遭遇误解,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徐旭东:“一不留神”有点夸张了,毕竟愿意而且能够成为“网红“的科学家是非常少数的。网红界有科学家总比没有强吧?既然愿意成为网红,那就要承受当网红的方方面面,包括知名度、影响力和误解,有时还会被怼、被谩骂。

《中国科学报》:在科学与社会沟通、互动的过程中,您对科学家、公众、媒体的期待分别有怎样的期待?

徐旭东:科学家要在自己熟知的范围内做知识传播工作,向公众示范科学、理性、公正的思维和判断方式。

媒体要积极提高自身队伍科学素养和专业报道水准,力戒夸张文风,力图用中性的立场做报道,不要带着“厉害了我的国”的潜意识报道我国科技进展。

对于公众,难说应该怎么样,毕竟向公众说清楚科学真相是科学界的必修课,全社会科学文化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email protected]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