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豇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3/25 8:57:24
选择字号:
少年李幼平:多元教育梦启航

17岁的李幼平

■李豇

李幼平(1935年— )

核武器电子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5年5月1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1957年7月本科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无线电系,1957年9月至1959年9月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研修。1959年1月至1964年10月,先后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助教、讲师。1964年10月至2011年,先后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幼平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电子和通信技术专家,他近60年的学术研究生涯恰好可以世纪之交的2000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致力于战略武器研究,在无线电遥测、遥控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以及国防重大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进入新世纪以来,他专心从事未来信息共享网络的研究,奇思妙解、创意迭出,为我国未来网络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真知灼见。

是什么铸就了李幼平如此辉煌的成就?聪慧、毅力,还是机遇?随着“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深入,我们发现,从他少年时期的成长教育经历或许可以初窥端倪。

李幼平1935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的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其祖父经营一家中医馆,因医术高明、为人正派,在当地素有威望。李幼平的父亲是一名政府职员,毕业于华侨学校,书法、古文功底颇好。父亲对李幼平的学业要求很严,非常支持李幼平发展自己的专业兴趣,经常勉励他做事要从一而终。

1943年,日军入侵福建省,福建省省会被迫迁到永安县(现福建省永安市)。泉州沦陷,李幼平全家也被迫迁往永安县。当时李幼平父亲就职于福建省财政厅,深受厅长丘汉平的信任;母亲也在李幼平就读的省直机关附属小学——福州小学任教,下班后还到丘汉平家做家庭教师,教授丘家四个小孩的作文、数学和音乐等功课。李幼平放学后也随母亲一起在丘家学习。

当时,李幼平与丘家二儿子丘宏义(后就职于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最为要好。丘宏义对收音机很感兴趣,喜欢制作矿石收音机。这也引起了李幼平的极大兴趣,在丘宏义的指导下,李幼平也制作了自己的收音机,放在床边听广播。童年的兴趣激发了李幼平对无线电的热爱,至今李幼平仍清晰地记得那段美好时光。

由于地处内陆山区,福州小学在抗战时期免遭战火荼毒,其教学条件、开设课程、要求规范均非常正规。1945年抗战胜利,福建省省会从永安迁回福州,李幼平父亲就职的省财政厅也迁回福州市鼓楼区。1946年,李幼平转学到位于该地区的福州北门街联立第二国民小学。这是当地比较好的一个学校,省政府职员的子女基本都在该小学就读。

1948年,李幼平参加统考,以优异成绩考入福建省立福州第一中学。福州第一中学是当地最好的中学,采用经典的中国式教育,注重中国文化、孔孟之道,以及古文方面的教育。该中学走出了多位院士。

但因父亲工作调动,1948年至1949年间,李幼平先后转学至福建省立厦门第一中学、福建省立晋江中学,并于1951年完成初中学业。晋江中学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其间,李幼平对“永动机”产生浓厚兴趣,曾设想一种利用水力压差原理工作的“永动机”结构,老师给予了表扬,鼓励他继续深入探索其中的物理问题。晋江中学也曾走出多位院士,与李幼平同届的学生中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龙土。

1951年9月,李幼平初中毕业后进入了厦门集美中学读书。当时厦门是中外交流的港口城市,深受西洋文化影响,也是美国第七舰队司令部的所在地,街头经常看到美国兵。由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中学受西方文化影响也很大,采用了比较西式的教育。福州第一中学讲究尊师重道,见了老师要鞠躬行礼;而集美中学则讲究平等,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平等身份讨论问题。

集美中学有物理实验课,有单独的实验室,实验器材都是华侨从国外购买的,这在当时非常难得。李幼平当时是无线电兴趣小组的主要成员,物理实验室为他探索无线电的奥秘提供了极大便利。

整个高中时期,李幼平对物理兴趣甚浓。他曾在河边用吸铁石吸出黑砂,便因此认为河流的上游有铁矿石。时值抗美援朝,国家需要钢铁,于是李幼平给《厦门日报》写信,《厦门日报》在编者按中赞其“少年爱国”。集美中学老师也在李幼平毕业评价中给出了“具有创造性、专业精神强”的好评。

尽管少年时期家庭在泉州、福州、永安、晋江和厦门之间屡次搬迁,李幼平换了多个小学、中学,但他却非常幸运。“我受过很好的教育,我很幸运,我几乎受过当时中国人所能得到的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的教育,这是我能够做一些事情的一个原因。”李幼平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

同时,李幼平在少年时期既接受了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又接受了先进的西式科学教育,这种独特的“多元化”教育,为李幼平未来学术生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本版组稿负责人:张佳静

《中国科学报》 (2021-03-25 第8版 印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