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教授(中山大学供图)
4月11日上午10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赵勇遗体告别仪式在广州殡仪馆白云厅举行。4月8日晚,赵勇因病在广州猝然离世,终年45岁。
“他不是一般的优秀,他是出类拔萃的优秀。”说起赵勇,他的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谭铮哽咽地说,赵勇做学术很有天赋,而且异常勤奋,在博士期间就在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
冲着科学研究来的
1976年6月,赵勇出生在湖北当阳。1998年5月,赵勇加入中国共产党。
赵勇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师从著名生物学家谭铮。博士期间,他首创开发了基于SPR生物传感器检测核酸折叠和展开速率的新方法,研究揭示端粒DNA G—四链体动态折叠形成规律,对端粒G—四链体动力学和热力学稳定研究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其后,赵勇加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细胞生物学泰斗Jerry Shay和Woodring Wright实验室,从事端粒及端粒酶研究。他将生物物理学方法和细胞生物学完美结合,阐明端粒酶延伸端粒的动态过程及延伸模式调控机制,后期被聘为讲师。
2011年,赵勇拒绝了美国4所知名大学(UCLA等)提供的教职选择回国,投身于国家生物科学事业的建设发展。“国内做端粒领域研究最强的就在中大,他是冲着科学研究来的。”赵勇生前挚友、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松阳洲如是说。
赵勇入职中山大学后,很快就成立“细胞衰老与癌变”实验室,成为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靶向特异性抗癌新药和疫苗研发”的核心成员,继续从事端粒生物学研究和个体衰老的研究。
赵勇是国内研究端粒调控与细胞癌变关系的最优秀科学家之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含授权)国内国际专利近十项,为端粒生物学及癌细胞生物学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 Ellison基金会及美国衰老研究联合会(AFAR)优秀博士后研究奖。
“他是真正有志于提高和发展祖国的生命科学科研事业,选择回国发展,是一名爱国的青年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组长邹卫国说,每一个和赵勇熟悉的朋友都为他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责任所感染。
“虽然年轻,但是他治学十分严谨,在细胞衰老及端粒研究领域做出了多项开创性工作,是该领域研究的佼佼者。真是太可惜了!”松阳洲悲痛地说。
去世当天还在工作
身为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赵勇直至去世当天还在照常履职。
3月27日至28日,赵勇参加了中山大学召开的2021年春季工作会议,并围绕人才培养作了专题报告。4月1日上午,生命科学学院召开会议,传达上述学校工作会议精神,赵勇也如常出席。
同事们回忆,4月7日中午,赵勇还在与学院师生一起进行午餐会,讨论学习和生活;直到4月8日,赵勇去世的当天,其还在学院内进行工作,身边的人都未发现异常。
“他的突然离世,是中山大学和生物学界的重大损失。”松阳洲在追悼词中怀念道,赵勇回国十年,“忠诚于中大,敬业、奉献、爱国,不但科研优秀,领导才能也突出,为人大度,处事公平,忘我工作,深得广大师生的爱戴。”
在中山大学工作期间,赵勇兢兢业业,整合生命科学学院各项资源,为人才引进和学院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历任中山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人才发展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等职。
“在这样重要的岗位之下,他在科研上一点都没落下。”同事贺雄雷教授表示,赵勇工作非常高效,总能在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中游刃有余,自如切换。但随着工作日趋繁忙,赵勇也不断挤压着个人休息时间。
“中大能够给人提供一种和谐的气氛,宽松的学术环境,任人自由发挥。我们做的是自己想做的,而不是别人要我们做的,这也是我愿意回来并喜爱这里的原因。”赵勇曾经对他的学生说。
“赵老师教我们三样东西‘胆大,心细,脸皮厚’。要回答难的问题,做别人做不到的实验;注重细节,细微之处见真章;要敢于提问,主动与人交流,大胆展示。”得知恩师去世,赵勇所带的第一个博士生张天鹏在美国费城悲痛写下了“悼念恩师赵勇博士”一文。
与赵勇教授有过5年合作经历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曾凡一说,“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不时被他充满了活力的科研热情和精神所感染。谦虚能干、朴实奋进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是他留给我们的印象。”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