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有多名研究生录取资格被取消!考研复试“泄题”如何避免? |
|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取消多名考研生拟录取资格”一事引发热议。与之相似的是,今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法硕复试中有22名考生成绩被计为0分,失去录取资格。
对于上述处理结果,两校均回应称,涉事考生在专业复试尚未结束期间,在社交群中泄露复试相关内容,这些行为违背复试诚信承诺与相关规定,构成考试违纪。
两起类似事件暴露出当下考研复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对于考生私下建立交流群,学校如何完全监管?考生的泄题行为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考试公平?调查过程是否充分尊重了考生利益,处罚结果是否过于严厉?对于考研复试,是否有更好的办法来保证公平公正?
“拟录取”一个多月后,多人被取消录取资格
今年3月27-28日,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英语笔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多张网传截图显示,学校于4月初通知拟录取考生回原学校办理调档等相关入学手续。而在5月21日,学校又电话通知30多位拟录取的学生,因存在泄题行为被取消录取资格。
5月24日,上海师范大学公示了2021年拟录取硕士研究生名单,其中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共招生38人。而据该校去年9月发布的招生简章,2021年该专业拟招硕士研究生80人,两者相差42人。
30多位考生“拟录取”资格被取消一事,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对此,上海师范大学于5月25日深夜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取消相关考生英语笔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拟录取资格的情况说明》。
说明称,拟录取名单公布后,学校接到举报材料,反映该专业复试结束前,有考生在QQ群中泄露复试相关内容。该校经深入调查核实有关信息,对群内聊天记录和复试录像进行一一比对,确认相关考生在该专业复试尚未结束前泄露复试内容。于是,学校决定取消相关考生的拟录取资格。
上师大泄题事件并非孤例。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也曾发生过类似事件。
4月9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官网发布情况说明,其中提到:“21人大非法本法硕统分群”内有22名复试考生确实存在实质性透露复试内容等违纪行为。经学校研究决定,取消该22名考生一志愿复试相应科目考试成绩,给予计零分的处理。
不少人认为,两所学校对于考生的处罚过于严厉。但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看来,学校的复试规定是一种契约,公布之后在没有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就应该严格遵守。从学校方面来说,按照事先签署的诚信协议,对违反规定的学生做出处罚,这没有问题。
他提出,除考核题目、答案不能讨论外,关于流程、考官、现场情况等信息也属于复试相关内容,在复试未结束时的讨论和交流也是不被允许的。“考生在应试过程中得到的信息越多,就会越主动,讨论这些信息都会破坏公平原则。”
山东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教授冯大诚也认为,“既然签署了诚信复试承诺书,就应当严格遵守。我们很多人对诚信问题不重视,好像你没有抓到我,就可以不讲诚信,这是从小没有养成诚信的习惯。同时,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遵纪守法,不应因无人检举就违反法规。”
更好的处理办法?
上海师范大学发布的情况说明显示,经慎重研究,决定取消相关考生的英语笔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拟录取资格。
其中,“相关考生”具体指哪些考生?泄露的复试内容具体指什么?学校的调查过程是怎样的?这是否会影响他们来年的报考?5月25-26日,《中国科学报》曾多次致电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希望该校就上述问题作出回应。但截至发稿前,均提示无人接听。
程方平认为,类似上师大、人大这种事情的发生,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学校、考生都受到了影响。但如果由学校全权决定处理措施,就可能忽略这些被取消录取资格的学生的利益。因此,学校进行处理时,也需要接受监管。
为此,他提出,学校可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事情发生后,可以成立一个由第三方参与的专家组对这件事情进行评估,与学校方面、考生代表、举报人等利益相关方,和家长代表、社会代表等共同收集信息、作出判断。同时,应该公开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使处理过程更透明。
同时,程方平建议处罚制度更加人性化。作为教育机构,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最终目的是为了育人。学生犯了错误,不能图省事将其“一棍子打死”。即使这些学生违反了规定,但如果吸取教训、态度良好,学校也可以给一次重考的机会,不至于使其损失太大。当然,具体的重考细则应各方协商审慎决定。
复试监管面临挑战
近年来,考研报名人数逐年攀升。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考研报名人数达377万人,较2020年增长10.6%。
复试作为研究生能力考查的最后一关,关系人才选拔的质量。为此,各个学校在复试前都会发布复试办法。其中,大多数都会明确规定,“复试内容属于国家机密级。复试过程中禁止录音、录像和录屏。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以任何形式录制、复制或传播与复试相关的内容。复试过程中,所有涉考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对复试过程和内容保密。”同时,学校也会要求考生签署《诚信复试承诺书》。
然而,复试时讨论题目、过程等信息的现象并不罕见。南方周末此前曾报道,考研辅导机构“安小研”组织的复试交流微信群中,复试开始后约半小时,就有同群考生在群聊中泄题,甚至附上详细答案。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认为,这属于民不告、官不究的情形,学校很难实时监督这些交流群。
近年来,诸多高校也设立了严格的防作弊措施,比如在复试前采取“两识别”“四比对”等措施,在考场上设置“双机位”,复试全程录音录像,没收电子设备等。
但受疫情的影响,近两年不少学校复试安排在线上进行,这无疑给复试过程的监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有人提出,线上复试很难保证学生彼此间不进行交流,用保密协议的方式阻止学生交流没有意义,只会给那些违反协议秘密交流而没被发现的人以机会。而应在考试题目和方式上加以改进,使学生不需要顾忌彼此间的交流,老师又能考察出学生的水平。
由于专业及问题设置不同,对学生交流讨论的容忍度也不同。马臻表示,其所在系开展的专业复试,一般来说,即使学生讨论题目,对考核结果也不会构成太大影响。
“因为有些问题本身就是可预测的,比如:是否做过相关的科研项目?你对哪个方向的导师和课题更感兴趣?毕业之后准备干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学生在参加复试前早该准备好。并且即便学生知道,回答也是五花八门。而且考官是综合考查的,学生的状态、语速等,对细节的把握,对追问的回答等等,这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准备好的。”
“但对一些基于精心设计的案例进行考核的专业复试而言,交流讨论对结果和分数的影响较大。这种问题着重考察学生临场反应、专业储备等,如果考生通过交流讨论提前知晓了题目加以准备,对其他考生而言非常不公平。”
无论如何,人大和上师大接连发生的两起事件,让很多考生提高了警觉。
26日,一位自称是泄题事件QQ群成员的考生告诉记者,目前该QQ群已经解散,该考生加入的其他交流群也已相继解散。
据了解,上师大一事发生后,很多存在于各社交媒体平台上的“XX学校复试经验”贴等内容也已删除。甚至有网友表示,已将曾咨询过自己考研、复试情况的同学拉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