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增山在卫星模型现场研究改进方案。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供图
尹增山是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卫星创新院)副院长,除了业务外,他极少关注其他事,更不愿意站在聚光灯下。尹增山说:“我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
但在一次卫星发射前进行宣誓时,尹增山意识到自己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思想进步。深思熟虑后,他在2019年做出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提交入党申请书。
创造多项国内第一
今年,是尹增山参加工作的第20个年头。2001年,博士毕业后的尹增山便入职卫星创新院(原中科院小卫星工程部),参加创新一号卫星的研制工作。
那时,我国微小卫星刚刚起步,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尹增山便跟前辈们一起依靠一腔热情和一股冲劲,摸着石头过河。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尹增山感慨,2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微小卫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以卫星创新院为例,该院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分别发射1颗、2颗、8颗和50颗卫星。尹增山见证和参与了上述部分卫星的研制工作,他为此深感荣幸。
这一过程中,尹增山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从2016年开始,尹增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作为总设计师、总指挥或分管领导,他带领团队成功发射中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技术试验卫星(以下简称碳卫星)、新技术试验G星等5颗卫星,平均每年发射一颗。因每颗卫星各有特色,对于尹增山团队来说,每颗卫星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期间,尹增山带领团队创造了最高光谱分辨率高光谱卫星、最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卫星、最高频率SAR卫星等多项国内第一。
以微纳—1A技术试验卫星为例,从开始研制至发射,尹增山团队仅有九个月时间。传统星箭分离结构不适用、传统帆板尺寸受限、传统推进剂运输不便、传统天线包络太大……一系列难题考验着他。
“创新就是碰到问题,努力想出解决点子,并把它认真实现。”尹增山说。他带领团队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最终保证微纳—1A卫星按时发射,并创造了卫星研制时间最短纪录。
但尹增山的微小卫星研制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他记得,某卫星距出厂发射还剩不到10天时间,但测试过程中却发现某测试信号异常。但这时,他和团队成员已经连续奋战,非常疲惫,而且后续还有好几个试验。
“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成败就贯穿于每个细节之中!”尹增山鼓励团队成员,最终他们决定重新对卫星开舱检查,经过两天两夜不间断连续排查,最终确保了任务成功。
一次宣誓的触动
2016年12月,尹增山担任总设计师的碳卫星在历经5年多的艰辛研制后,即将发射。
“我一定全力以赴,做到周到细致、严肃认真,确保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圆满成功。”作为优良传统,卫星创新院在每次卫星发射前,参加任务的所有党员都会宣誓。而尹增山作为团队负责人也参加了碳卫星发射前的宣誓。那一刻,他深深地感受到每个党员身上的责任和先锋模范作用。
从那时起,尹增山开始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并主动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学习。
其实,作为碳卫星团队负责人,尹增山参加党的相关活动并不少。如碳卫星发射前,尹增山首次参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中国第一代航天人在茫茫戈壁滩上,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艰苦奋斗,建成我国第一个卫星发射中心的感人事迹深深地震撼了他。
尹增山所在的卫星创新院,党员数量占职工总数超过60%,他们吃苦在先,冲锋在前,默默无闻地做 “三无”(无名英雄、无私奉献、无上光荣)人员,“这些优秀党员深深影响、激励着我”。
2015年上半年至2019年上半年,仅仅4年左右时间,卫星创新院成功发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卫星、“墨子号”量子卫星、碳卫星、遥感三十号星座、试验六号卫星等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卫星。尤其在2017年底至2019年初,卫星创新院破纪录地完成4组12颗遥感三十号卫星与4组8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
“距离国家的要求还很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尹增山作为新党员代表现场观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并出席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现场气势如虹,给人强烈的精神震撼,那一幕幕直击心灵的场景,使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尹增山表示,感恩伟大的党、伟大的时代、伟大的祖国,这一切都在激励与鞭策他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但如果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来看,尹增山认为他“距离党和国家的要求还差很远”。在他看来,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要求不仅是创新,还要做到高水平创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不断创新。
“国家的故事很多,而我没有什么故事,我就是千千万万科技者中的普通一员。”尹增山说,“今年是我们党百年华诞,这一年我为自己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而感到非常光荣。”
尹增山表示,我国已全面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作为一名新党员、科技工作者、航天人,他将不忘初心,时刻牢记身为“国家队、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心无旁骛地把精力和身心奉献到国家航天事业中,为实现航天强国梦而努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