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郑州发布”消息,自7月17日以来,郑州市连降罕见特大暴雨,造成郑州地铁发生积水等情况。截至7月20日10分,郑州地铁已下达全线网停运指令,组织力量,共疏散群众500余人,其中1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5人受伤送医。此外,据当地居民消息,多处城市地库已遭暴雨积水漫灌,车辆被淹。
遭遇暴雨积水,城市地下空间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保障?城市地下空间如何做到“少积水,退水快”?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师、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陈志龙表露了自己的担忧,城市地下空间这几年发展太快,很多方面“欠账”太多,“这次事件再次为重视高质量发展敲响警钟。未来,灾害和挑战肯定存在,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预防、应对冲击并从中恢复的能力。”
“各类灾害对于地下空间的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与地面相比,地下空间的灾害更复杂、预防应对更难。”陈志龙直言。
他表示,地下空间的灾害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施工过程中,另一类是使用过程中。此次郑州暴雨导致的地铁灾害发生在使用过程中,此类灾害发生概率比施工过程概率更高、更严重。
致灾主要原因在于,对地下空间灾害的认识还不够,致灾因子不清楚,重视程度不够。“如果不引起重视,这次我们遇到的是水的问题,下次有可能是火,或是其它的问题。”陈志龙表示。
陈志龙解释说,有时候并不是不清楚,大家的意识可能觉得不会出大问题,只要防止水不漫灌进去就行了,并没有认识到,在设计时就要考虑洪灾的级别,比如50年一遇、百年一遇的防灾标准。
“这次的灾害可能超出了我们的认识。”陈志龙说,在规划设计阶段,要求我们对灾害、各灾种间相关性等的认识越来越高。
近年来,随着勘察设计水平提高、施工方案更加科学、施工过程管理加强,应急方案愈发及时,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灾害越来越少。但即使如此,由于地下空间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可能还是无法避免使用过程中的灾害发生。
“我们考虑灾害设计时,大多各环节‘各自为政’,单一考虑,缺乏统筹规划。”陈志龙强调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设计施工、消防排水,到地铁安全、维护管理,各个环节都有解决办法,但若缺乏综合考虑,就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要将地下空间作为城市防灾的综合体系的重要部分,加强“地上地下”的统筹协调,形成系统化的地下空间防护体系。陈志龙坦承,综合防灾规划比较难,主要在于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不同灾害对不同设施的影响不同,目前国家也正加强综合防灾规划工作。
陈志龙还提到,当前,地下空间的防灾技术装备设施大多沿用地面设施,不够先进,理念较为传统,要加强构建智能化系统,应用智能化高水平设备。“一味地强调‘严格’管理地下空间,可能会制约限制地下空间的发展。”
陈志龙指出,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发展“韧性城市”对城市未来防灾减灾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的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其中,地下空间是城市防灾韧性的前沿阵地。
“只要对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加强重视,人类是能够应对自然灾害的,但近年来,地铁地库等地下空间发展速度太快,配套设施跟不上,高质量发展研究比较少,这才是更值得加强和担忧的问题。”陈志龙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