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聚焦人才培养 青年科学家代表呼吁构建多样化人才成长路径 |
|
中新网北京9月30日电 (马帅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30日在北京举办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与会专家谈及青年科学人才培养时表示,要建设跨学科科技创新人才国际高地,建立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为青年科学家构建多样化人才成长路径,建设好分类评价分层考核体系。
会上,多位科研工作者谈及“卡脖子”难题。天津大学副校长巩金龙就此表示,应按照需求导向,从顶层设计、国家战略需求进行技术体系设计,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人才和领军人才。
“要通过弘扬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科学家精神,呼吁青年科学工作者参与和挑战国家‘卡脖子’技术。”中国科协常委刘明侦说,突破性科研成果需要时间求证和经验积累,如何平衡成果输出和研究真正对国家有价值的技术之间的关系,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甘于坐冷板凳的科学家精神非常重要。
“卡脖子”技术的核心还是缺人才。对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段海滨指出,要建设跨学科科技创新人才国际高地,建立与国际接轨、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分类评价与共同机制。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麦立强则表示,要建立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集合机制。应鼓励大胆自由探索,科学研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不一定立竿见影,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让基础研究和产业研究在各自的评价考核体系中双轨并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何元智进一步指出,建设鼓励自由探索创新评价机制的同时,要为青年科学家构建多样化人才成长路径,“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无形情感激励和方向引领。”
“政策向青年人倾斜,拓宽青年人上升渠道非常关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亦强调,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应用人才到给人才用武之地,应建设好分类评价分层考核体系,要允许多个学科共同发展繁荣,培养造就各学科领军人才。
谈及青年科学家如何向战略科学家快速成长,何元智表示,要培养科技工作者的战略视野,实现理技融合,为研究理论的青年科学家提供工程实践平台,为研究工程技术的科学家提供理论伸延机会,同时,形成横向跨界融合机制体制,为青年科学家提供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平台。(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