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伴随着2022年的到来,一则《00后,真的来了》的新闻被送上了网络热搜——再过几个月,当2022年毕业季来临,第一批“00后”就将离开校园,真正步入社会。
从“80后”到“90后”,再到如今的“00后”,几乎每过一个十年,高校便会迎来一批被贴上各种不同标签的“新一代”。如今,“00后”大学生已然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历史的接力棒也终究要交到这些学生手中。那么,在经过四年深入接触后的今天,我们对于“0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究竟有哪些了解?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对此,笔者尝试进行一些总结。
特点:时代造就“双重性格”
首先必须明确,“00后”大学生群体与“80后”“90后”大学生群体一样,整体呈现出的思想行为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爱党爱国、热爱人民,也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渴望体现自身价值,但有时他们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会出现脱节的情况。
除此之外,“00后”大学生群体在崇尚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也更加追求个性化和自主化。他们崇拜偶像、能听进别人的意见,但主体意识又很强。他们自学能力强,学习方式多元化,并以网络为自身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这也导致他们的学习碎片化明显。
在社会层面,“00后”大学生一般有礼貌、常常把“不好意思”挂在嘴上,但也容易情绪化。他们人际交往能力较强,朋辈关系较为密切,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较强,但乐群性也较强,“青年圈层化”现象明显。他们兴趣广泛,自我提升意识强,但泛娱乐化明显。他们消费观念开放,消费领域多元化,但也会出现偏颇。他们竞争意识强,但也会气馁、“佛系”“躺平”。
“00后”大学生上述特征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其成长的时代是前所未有的时代,也是极速变化的时代。
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全球治理体系面临重塑;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和交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社会信息化迅速改变人们的思维及生产、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周边安全与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压力增大,国内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各方面矛盾复杂交织……
以上的所有时代背景,构成了“00后”大学生从出生至今的大环境,而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也就更加爱党爱国,同时也更具民族自豪感、更愿意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且,由于“00后”大学生所面临的成长环境相对更加开放、自由和多元,也在客观上造成了“00后”大学生所面临的生活压力更大、事业竞争更激烈,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适应性、变通性、务实性更强,平等意识、表现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更强。
理念:“教”在主、“学”在次
“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鲜明,优点突出,但缺点也十分明显,加之周边更加多元的时代背景,使得高校对于“00后”学生的教育管理面临着更加困难的局面。不过,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对“0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教”与“学”永远都是最基本的主体矛盾,而在笔者看来,对于“00后”大学生培养的基本理念,要坚持将“教”放到这对矛盾的主要位置,而将“学”置于矛盾的次要位置。
也就是说,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是第一位的矛盾;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这是第二位的矛盾;学生没学好,第一位责任在教师,第二位责任在学生。并不是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的责任就是根据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把教育内容按照一定的体系、步骤、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教授学生认识世界的本领。
教育是先“知”后“行”,强调知了须行。但教育绝不是“知”与“行”的全部,更不是“知”与“行”的终结。教育须通过“行”加深“知”、检验“知”、发展“知”,正所谓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这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真正本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这些基本问题本末倒置。
因此,对“00后”大学生教育的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坚定教育的主体责任和教师的主体地位,同时尊重学生,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教育效果要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坚持传授知识与培育能力的一致性,坚持教育学生与满足学生需求的一致性,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的一致性,坚持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的一致性。同时,必须清楚,教育的过程既不要复杂化,也不要简单化,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育的方法、手段只要管用还是越简单越好,而不是越复杂越好。
方法:多层次手段相互结合
针对“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他们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方法也应是多层次的,包括将正面教育与情感交流相结合,将理论灌输与寓教于乐相结合,将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相结合,将严格要求与耐心说服相结合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00后”大学生作为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移动互联“原住民”,对于网络的亲近感几乎是天生的。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与管理一方面要充分借助网络的力量和渠道,同时也要尊重他们对于网络的那份亲近感,将网络传播与网络管理进行适当结合。也就是说,一方面要依规管理,约束其行为;另一方面则要注意人文关怀,尊重其“文化”。
在运用这些基本方法时,要坚持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善于使用最新的方法手段和知识案例,妥善借鉴他山之石,而不能墨守成规,同时要按照教育的目标、规律以及学生成长的规律循序渐进,而不能盲目迁就学生的弱点、满足其不正当的需求,更不能放弃教育的职责或急于求成。
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管理方式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困惑点,实施“滴灌”,而不能搞“大水漫灌”。同时,要丰富教育管理的话语体系,提升教育管理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不能简单生硬;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分众化、立体化和多元化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善于将教育、经济、行政、法律等方面的制度手段进行有机结合,多方面地构建适合于“00后”健康成长的制度体系。
(作者分别为北京交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