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昊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21 20:14:51
选择字号:
当辅导员是种怎样的体验?

 

高校辅导员是陪伴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指导大学生不断前行的良师益友。为什么选择当辅导员?从辅导员这一工作中收获了什么?当辅导员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近日走进部分高校,从辅导员们的身上寻找答案。

“爱上便不能自拔”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辅导员程静征,2015年毕业后便留校成为辅导员。“十分庆幸,我人生中的第一份职业就使我爱到不能自拔。”程静征坦言,“真正让我对这份工作产生依赖感的还是来源于自己所带的学生,是他们让你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工作后的第一年,程静征就把他和学生的故事写成了一本17万字的小说《我叫“90后”辅导员》。“我和学生间的故事难以计数,比如帮有特长的学生举办画展,带领学生自建‘五四纪念馆’,疫情封校期间给学生送上一杯温暖的奶茶,发现武汉返校学生床铺发霉为其置办床上用品……”程静征认为,辅导员工作的根本在于对学生的关心、关怀和关爱,应当凭依心中那份永不褪温的赤诚带领学生不断前行。

“我常常对学生们说,大学这段路,没有交警,没有违章拍照,你可以匀速、也可以加速、更可以超速,但老师唯一不愿意见到的就是你们减速和停车。”程静征说,辅导员应当凭依心中那份永不褪温的赤诚带领学生领略大学和人生的春夏秋冬。“我也将始终如一地忠诚于这份教育事业,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辅导员杨文蕴,是她家中的第七位人民教师。“每天用最快的速度做完手头的工作后奔向学生,是我最快乐的时刻。”杨文蕴说,在学生失落的时候给他们送勇气和信心,遇到麻烦时送安全感,发生矛盾、犯错时送去“棒子”和“糖”,每次送完“货”的她,都有一种“被信任”的满足感和“被需要”的快乐。

“做辅导员也会遇到难过的时候。”杨文蕴说,“我经常打趣说,我的一颗玻璃心已经逐渐成了金刚钻。记得当辅导员后,我第一次流泪是翻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材料时,未曾尝过人间疾苦的我非常心疼这些同学们的境遇,也被他们的坚强和勇敢感动。”

第二次流泪,是她感到自己职业能力不足时。“在面对一个学生干部的‘利己主义’思想时,我竟无言以对,回到家后边哭边给家里的‘老师’们打电话求指导,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跟说,这么委屈难过不干辅导员了好不好,我坚定地说不,我就是要当辅导员!”杨文蕴说,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好笑。“渐渐地我发现,我的喜怒哀乐已经不再是我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了,学生们已经走进了我的生命,成了我内心的一部分。”

“用真心坚守初心”

“对我而言,辅导员是一份简单的坚持。”从事辅导员工作10余年、曾获湖南省首届最美辅导员的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辅导员彭琼英说,20岁出头的年纪,她就每天和年纪一般大小的学生一起活跃在团日活动、社会实践各个场所,在演讲、辩论、运动会等活动中不断学习、共同成长。“第一次开班会,我把名字一笔一画的写在黑板上,告诉大家‘我是辅导员’,那一刻,是师生关系的确认,也是一份陪伴的承诺。”

“辅导员于我,也是一份信念的坚守。”彭琼英说,记得第一次处理学生危机时,她找到落寞的学生和她说“放心,我在”。那一刻,是守护成长的承诺,更是职责使命的领悟;第一次带领学生走上国家级比赛的舞台,看着学生在赛场的努力,那一刻是成长花开的快乐,更是育人育才的担当。

对彭琼英来说,辅导员更是一份成长的印记。为了做好辅导员,她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学生一起读了很多书,看了无数场文艺演出,听了很多演讲辩论,学习了很多才艺知识,只为某一刻能有底气地呼应学生的成长需求。“从最初需要老师指导的学生干部,到为学生解疑答惑的知心朋友,每一年我都为能更好地做好辅导员感到欣喜。”彭琼英说。

在高校工作了近20年的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熊翀,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受父母的影响,对教师这份职业抱有崇高的敬意。“辅导员在大多数人眼里是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做着各种台前幕后别人看不见的努力,有时甚至顾不上家务事,但我们这份工作是非常神圣的,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学生,我们的工作内容是对他们的人生负责。工作这么多年,我最自豪的便是做好了的一件事——用真心坚守了自己做学生工作的初心。”熊翀说。

熊翀表示,对学生负责,是学生工作的根本要务,要求每一位学工老师转变身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孩子,有时甚至也是老师,而不只是管理的对象。“十多年来,手机24小时畅通是我最基本的状态,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心理和生活状态也是最日常的习惯;一句天气变化的提醒问候,可能让孩子们少生一次病;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可以让孩子们少一些迷茫烦恼;一次严肃的批评,可能会让孩子们少做一件傻事;学生成功了我感到欣慰,受挫了我努力安慰,毕业了我会默默流泪。”

“有人问我,近20年都在做这份工作,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熊翀说,因为在这样的岗位上,她的真心付出可以换来孩子们的真心,这样,做这份工作的初心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的学生要比我棒”

“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营养剂,我甘做学生信仰的蒲公英,在人生路途中,播撒大爱情怀。”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莫江平仍奋斗在辅导员岗位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我内心坚定的信念。”

莫江平在带领学生军训。受访者 供图

为此,莫江平因材施教,为学生量身定制了全程化、个性化辅导。在体育学院工作时,她发挥自身技能特长,和体院学生一起在伦巴、恰恰等体育舞蹈和体操中达到师生的共情。2013年至2019年暑假,她克服山路崎岖、高原反应等困难,跨越万里带队赴新疆、内蒙等地进行大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和贫困学生走访活动,让贫困学生真切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关怀,燃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未来的憧憬。

从教数十载,莫江平秉持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永承奉献付出的教育情怀,精心打造了研究生理论宣讲团,对女生教育强调自信、自爱、自强、自立,对男生教育注重培养其钢铁意志和责任担当意识。其已主持教育部等相关项目10余项,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我对辅导员的身份定位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人生导师,二是知心朋友。”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辅导员杨湘雨说,人生导师的意思是负责引导学生在大学阶段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建立对未来的合理规划、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成为人生导师的前提首先应该是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成为同学们想得到、信得过、靠得住的人,这也是她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和目标追求。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成长?要暖心相伴。”杨湘雨说,现在的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除了日常的关心,她发现同学们异常活跃于网络空间,于是从2019年开始打造“19级专属小树洞”,为学生提供抒发情感和宣泄情绪的窗口,及时发现问题、预防问题、解决问题。“常常在深夜,我会收到同学们通过‘树洞’发来的信息,有的同学压力太大了,有的同学分享自己的进步和成就,‘树洞’成了他们的情绪窗口,也成为我们的情感链接。”

渐渐地,杨湘雨发现单靠辅导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便开始指导学生团队成立暖“新”朋辈互助中心,培训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同学,线上将“19级专属小树洞”升级为暖树洞,面向全院同学开放,她和暖“新”中心的同学们都是倾听者和答复者。

作为“90后”辅导员,程静征感慨,在年份的积聚下,他体会到让一个辅导员最开心的事情不是自己有多棒,而是他的学生非常棒。“有一天,你会陡然发现,学生的身上总会闪现你的身影,蓦然回首,学生们也很厉害,轻而易举地掌握着我的喜怒哀乐,辅导员和学生朝夕相伴,相互成长,这种关系使辅导员和学生成为彼此最宝贵的财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email protected]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