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元元:中国研究型大学要肩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 |
|
11月26日,2022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武汉开幕,国内外专家学者“云集”共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元元在主论坛做报告,强调中国研究型大学要肩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推动世界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行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李元元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
202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举办,我感到非常荣幸。本次年会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顺应国际形势变化,反映大学共同期待,意义非常重大,将为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优化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结构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
我的报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国际形势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了世界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世纪之问。
中国作为世界和地区大国,面对这一世纪之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思想理论基础和精神内核,目的在于实现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只有通力合作,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世界各国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共同维护人类家园,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
大学是智慧的源泉、文明的灯塔、道德的高地、创新的引擎、人才的摇篮,大学是推动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重要力量,在这个新的时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以更开放、更博大、更负责的国际视野、世界胸怀面对未来社会,回应时代之问、未来之需,进一步发挥大学的功能和作用,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二、研究型大学的使命责任
研究型大学肩负创造与发展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传承与创新文化、引领思潮及造福全人类的使命与责任,要在世界历史的关键时刻发挥引领作用。
(一)培养面向未来的“栋梁之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型大学应致力于两大目标:第一,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这也是实现人类福祉的基础;第二,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的人才,这是研究型大学在促进国际理解方面能够发挥的关键作用。鼓励师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全球使命进行融合,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在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技术以及人类面临的集体风险上发挥积极作用。同时,研究型大学应该以终身交流为理念,与全球校友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让活跃于全球各地的校友直接或间接贡献全球共同发展。
(二)解决科技前沿的“未知之解”
在科学研究方面,研究型大学作为处于世界高等教育顶端的组织,应承担国际责任,应对全球挑战,在关注国家和个人层面的问题以外,还应该关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方面的重大问题。参与解决世界性的难题,包括气候变化、新冠疫情、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贸易问题、发展问题、和平问题等全球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参与并能解决世界共同问题的大学,才是世界级研究型大学。
(三)回应人类社会的“发展之需”
在服务社会方面,“造福社会”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目标,具体路径上,主要通过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打造一个可持续、健康、包容的社会,还应该与全球学术界、医疗、非盈利、商业等社会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共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形成积极的全球性影响。
(四)构筑全球文明的“对话之桥”
在文明对话方面,为了世界和平与发展,开展跨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合作,研究型大学能够发挥特殊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跨文化教育,其目的就在于文化融通。培养跨文化理解力和交往能力,使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人对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通过跨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拔尖人才,通过深度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三、华中科技大学的担当作为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世界情怀担当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和责任。在此,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校的实践和贡献。
(一)致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研究型大学最核心的价值、最根本的作用是人才培养。
我校构建了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科学知识教育体系、实践能力教育体系、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机结合的“五位一体”立德树人体系,打造了“学在华中大”“创新创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三张名片,着力培养新时代具有家国情怀、世界胸怀、人文底蕴、华中大品格的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
我校将优质资源向人才培养配置,充分发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科研平台的育人作用,实施重大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制度,推动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努力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引导研究生深度参与到导师的重大科研项目中,让研究生站到创新创业最前沿。
我校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育人条件,投入上亿元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工程训练实践平台,用最领先的理念、最前沿的科技、最先进的应用,支撑高素质复合人才培养;规划建设国内一流的公共基础教学实验大楼,推进学科专业大类的整合、交叉与融合,梳理与重构公共基础实验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致力破解世界性难题、应对全球性挑战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研究型大学最显著的优势、最突出的作用是科技创新。
强磁场是现代前沿基础研究重要极端实验条件之一。我校牵头建设的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立足自主创新,攻克磁体结构稳定性设计、磁场波形精确调控和微弱信号精准测量等世界性难题,创造了64T脉冲平顶磁场世界纪录,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截至2022年10月,设施已累计运行73582小时,为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强磁场实验室,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119个国内外科研单位提供科学研究服务1635项,取得了包括发现第三种规律新型量子振荡等在内的一大批原创成果,形成了世界强磁场发展新格局。
测地观天是人类由来已久的梦想。我校牵头建设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国际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G的测量,编入高中物理教科书;卫星重力测量核心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天琴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在轨实验优于预期,推动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不断深入,为最终实现空间引力波探测和倾听宇宙深处声音奠定坚实基础。
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性挑战。我校瞄准“双碳目标”,牵头组织中美清洁煤技术联盟,合作成果两度被写入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牵头建设的35MW富氧燃烧示范工程被国际能源署列为富氧燃烧碳捕集的“里程碑”,破解了燃煤电厂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的世界性难题。成功研制世界首台500kV电压等级工程化应用的机械式直流断路器,助力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场馆实现100%“绿电”这一奥运会历史上“零的突破”,更是为破解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世界级难题提供了成功方案。
(三)致力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研究型大学最突出的使命、最鲜明的特点是服务引领。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在抗击新冠疫情阻击战中,我校是全国投入最多床位和医护人员的高校,且多学科发挥自身优势,参加和支持抗疫,刘良教授团队主持开展了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填补了新冠肺炎病理学及病毒分布方面的空白;邬堂春院士团队领衔评价武汉新冠肺炎的防控效果、研判疫情趋势,研究成果发表在JAMA和《自然》,分享了中国联防联控、医疗卫生学科协同作战的伟大智慧;各附属医院开展了70余场全球视频连线,提供会诊、介绍经验,为国际社会贡献了“华中大智慧”。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我校发挥学科优势,积极贡献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对云南临沧市临翔区进行精准帮扶,以科技创新打造“纯造普洱”“叫雨山仙草”等特色品牌,实现增产增收;以医疗援助打造区镇村三级联动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体系,实现当地医疗服务提质降费;以规划引领打造“文化秘境•拉祜祖庭”风情特色小镇,促进民族文化与生产生活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2021年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连续五年在国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考核中获评最高等次“好”。
(四)致力促进教育对外开放、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研究型大学最有利的条件、最独特的优势是国际合作交流。
我校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全球合作网络,与世界上4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和机构签署实质性合作协议。成立了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该学院是中欧在工程教育合作领域的第一个重要合作项目,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工程教育面向欧洲的一个重要窗口,被誉为“中欧高等教育合作典范和旗舰项目”。该学院是首个在中国境内颁发法国硕士学位的办学机构,招收的留学生中发达国家生源超三分之二,是牛津大学指定的本硕博科研实习单位,三次获得牛津大学授予的暑期夏令营金牌徽章。
我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与斯里兰卡、老挝、孟加拉国、泰国、蒙古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高级别公务员培训和国际学生培养等方面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年度国际学生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占比超过80%。与商务部高端援外学历项目“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培养相结合,近五年培养了168位“一带一路”国家的中高层政府技术官员,助力5G技术和产业在沿线国家落地应用。创建中国-波兰测控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东盟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创办“中国-东盟发展与治理论坛”“国家传播战略高峰论坛”,并连续举办5届,搭建了跨国界、跨行业、跨学科对话交流平台。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我们身处同一个世界,我们拥有同一个梦想。我们共同的愿景,就是让世界更美好。让我们携起手来,强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切实为推动世界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贡献!
我的报告到此结束。诚挚邀请国内外的各位专家朋友有机会到华中科技大学指导交流,谢谢大家!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