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第一份考古调查报告《丽水保定窑址》出炉,并作为书籍正式出版。
“作为龙泉窑重要的地方类型,保定窑址的调查发现,将成为龙泉窑研究的重要补充。”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沈岳明告诉《中国科学报》。
该报告聚焦丽水保定窑址,记录了丽水保定窑始烧及早期窑业转移情况、保定窑的衰落与装烧工艺的演变轨迹、保定窑与周边地区的窑业互动、保定窑的内外销情况等内容。通过阐述窑址保存现状、年代推断、保定窑与龙泉窑核心区之间的关系、窑址保护与后续利用等内容,为保定窑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证明。
龙泉窑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近百年来,对龙泉窑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积累了足够多的材料。2019年底,沈岳明主持的“龙泉窑考古学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项目包括以龙泉为中心的近600处窑场,涉及遗迹遗物、器形胎釉、装烧工艺、装饰技法、国内外的流布等多项研究,试图解决“龙泉窑的始烧问题以及发展谱系的建立”“龙泉窑工艺创新及与宫廷的关系”“龙泉窑的技术交流与影响”及“龙泉窑产品的外销和技术的输出”等四方面问题。
2020年7月开始,沈岳明团队和丽水市莲都区文物管理保护所联合,对保定窑展开了田野调查和室内整理。调查组对采集到的1704件陶瓷样本进行清洗、晾晒、整装,并对采集到的陶瓷样本进行整理、挑选、统计编号、排队分析、线图绘制、器物描述、文物摄影、类型学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工作。
2020年12月初,项目组完成考古报告的初稿,并从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三个层面对窑址的价值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6点初步的遗址保护和规划意见。
“长期以来,文物考古与研究大多停留在器物学和文物学的层面,远未达到透物见人、见史、见生活、见精神的高度。”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陆建松说。
“考古发掘不是最终的目的,需要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陆建松强调,“任何一件文物或一处遗址,其背后都有历史文化故事。它反映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方式、科学与技术、宗教和信仰、审美和思维等领域的文化继承和创造,记录着人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足迹。我们要在考古发掘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研究,成果达到透物见人、见事,把文物背后的文化传播出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