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汪鹏飞履职的第十年。
这次他带来了一份关于“发展大规模液氢储能技术,助力双碳目标”的提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领先水平的氢液化技术、液氢储能新技术,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以及国家能源安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汪鹏飞告诉《中国科学报》。
汪鹏飞大约每年只交一两个提案,而且十年来他的这些提案在持续地关注为数不多的几个问题。
例如,2016年,他曾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国家查明氦气资源储量。在问题得到反馈和解决后,2020年,他又一次提出与氦气相关的提案,呼吁逐步开展氦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满足我国对氦资源的需求。
关于“白色污染”的提案,他也提过很多次。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他又一次呼吁加大先进适用残膜回收与再利用技术与装备的研发支持力度,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同年9月,农业部对提案作出答复:“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农膜回收与再利用技术装备的研发支持力度,推进农膜污染防治工作。”
这些年,汪鹏飞的提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立足专业,着眼未来。
“我呼吁的事情都是跟科技有关的。”汪鹏飞认为,作为从事科研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最重要的事就是立足科技领域,为国家发展正在面临的和未来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建言献策。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汪鹏飞开始思考如何从专业角度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在提案中,他提到,氢能是一种来源广泛、清洁低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新型能源,具备可储、可运、可发电的独特优势,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跨季节存储及运输的最佳方案之一。液氢储能密度大,输运成本低,在远距离和大规模氢能利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将来,我国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化工原料结构和能源结构必将大幅调整,以可再生能源制氢是氢能发展的重要方向,而液氢储能能够助力可再生能源调峰上网的问题,将对大规模长距离液氢储运提出新的要求。”汪鹏飞说。
为了推动大规模液氢储能技术的发展,他呼吁,发展高效的大型氢液化系统核心关键装备,开发低能耗、高可靠性、高效安全大规模氢液化技术,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液氢储存技术及储运核心关键装备,实现氢能的长距离、大规模经济输运、储存;整合大规模氢制备、液化、运输、存储、应用等工业化技术链,制定相关标准,形成我国特色的氢能综合利用产业链,助力我国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实现。
回忆过去履职中提的这些提案,汪鹏飞微笑着说:“十年了,能对国家发展有一点帮助就好。”
汪鹏飞 受访者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