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新策略实现电池寿命大幅提升 |
|
有机弱酸盐辅助合成介孔Fe-N-C催化剂 研究组供图
有机弱酸盐辅助合成的介孔铁-氮-碳催化剂在锌空燃料电池中的性能评价 研究组供图
原位络合植入策略合成铂基杂化结构催化剂 研究组供图
近日,记者从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梁汉璞带领的能源材料与纳米催化研究组通过巧妙设计,开发了一种非常简易有效的策略,该策略利用有机弱酸盐辅助热解,来同时提升铁-氮-碳催化剂中介孔分布和铁单原子含量。此外,还设计开发了一种利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络合氯铂酸盐,在聚合物合成过程中原位植入低钴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中,可在强腐蚀环境下延长稳定性提供结构保障,实现电池寿命大幅提升。相关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 《碳》和《今日能源材料》期刊上。
碳基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剂(M-N-C)具有元素利用率高、本征活性强、相对贵金属廉价和丰富的优势,在电催化氧还原等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现阶段,M-N-C催化剂面临着在碱性、酸性环境中稳定性欠佳、单原子活性位点暴露比例较低的瓶颈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常规热解方法处理碳氮前驱体构筑的M-N-C催化剂碳基底中的孔道结构普遍以微孔为主,极易造成活性位点暴露受限和电解液深入扩散受阻,影响了传质和催化效率。
为了构筑性能优良、稳定性突出的氧还原催化剂,梁汉璞带领着研究组在前期生物质衍生铁-氮-碳,金属框架聚合物形貌结构调整以及碳载铂基合金纳米催化剂材料制备的基础上,通过巧妙设计,开发了一种非常简易有效的利用有机弱酸盐辅助热解策略,来同时提升最终铁-氮-碳催化剂中介孔分布和铁单原子含量。
系统的表征结果表明,在金属有机框架聚合物为代表的有机晶体生成过程中加入有机弱酸盐与过渡金属前驱体,可以实现该络合物的原位包覆,经过后期简易碳化处理可以实现3-5nm介孔的普遍分布,同时单原子铁的掺杂量能够提升近10倍,显著不同于未添加有机弱酸盐的全部微孔分布结构。合成的介孔铁-氮-碳催化剂在碱性环境下半波电位达到了0.926 V vs. RHE,表现出优于贵金属Pt/C 56 mV和大部分已报道优异的铁-氮-碳单原子催化剂活性。
更重要是,催化剂在0.67 V下运行90小时后活性依然能够保持90%以上,显著优于文献中普遍报道的10小时就会出现明显衰减的现象,在锌空燃料电池中也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该研究试验设计思路和结果可以为稳定催化剂的简易合成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考虑到进一步提升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应用范围和促进铂基材料氧还原催化效率,梁汉璞又带领研究组人员继续攻关。在前期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合成和有机物络合金属前驱体工作基础的基础上,研究组进一步设计开发了一种利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络合氯铂酸盐,并将其在聚合物合成过程中原位植入到低钴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中。后期,结合优化的原位还原与合金化处理策略,可以获得过渡金属钴单原子载体负载的具有Co-N-C包覆层的Pt3Co和钴纳米颗粒杂化结构。
据介绍,该策略可以实现铂在水系合成的聚合物中的高度均匀分散,同时有效减缓铂在后期热解过程中因高温发生的快速迁移和聚集长大。聚合物热解过程中钴节点会原位与铂完成合金化并被聚合物热解碳包覆,为在强腐蚀环境下延长稳定性提供结构保障。
研究结果显示,合成的催化剂表现出了一定的过渡金属单原子与Pt基活性组分的协同催化效果,酸性条件下的初始质量活性能够达到0.362 mA mgPt-1,且经过30000圈的低电压循环稳定性测试后,半波电位几乎没有衰减,显著优于商业Pt/C。该研究工作为合成具有碳包覆铂基纳米颗粒结构材料和同时具有铂基组分、过渡金属单原子活性组分的新型高效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为探索在能源催化转化、燃料电池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角度。
该研究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基金,大连化物所-青岛能源所两所融合项目基金以及中科院绿色过程制造创新研究院项目等基金的支持。
论文相关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arbon.2022.01.057.
https://doi.org/10.1016/j.mtener.2021.100919.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