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31 13:55:09
选择字号:
中大黄璜、夏谨琪完成EASI计划第一阶段任务

德国极星号极地科考船。Alina Ivanova 摄

海水样品采集团队,图左二黄璜,左一夏谨琪。Gesine Mollenhauer 摄

3月29日,记者从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获悉,近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黄璜、硕士生夏谨琪顺利完成了德国东南极冰盖不稳定性研究计划(以下简称EASI计划)第一阶段任务,预计将于2023年11月继续参加EASI的第二阶段任务。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极冰盖存在加速融化的风险,尤其是西南极冰盖。然而,有初步研究发现,东南极冰盖也存在很大的融化风险,但对其演化机制和未来变化趋势并不清楚。

受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极地研究中心(AWI)邀请,黄璜作为唯一的中国科学家参与了EASI计划。EASI计划(2021-2025年)共分为三个阶段任务进行,致力于揭示东南极冰盖-海洋-大气的相互作用机制,最终实现东南极冰盖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

据了解,2021年12月15日,黄璜和夏谨琪前往南非,经一段时间集中隔离后,于2022年1月6日登上德国极星号(Polarstern)前往南极,开始执行为期近2个月的EASI计划第一阶段任务。在该计划中,黄璜主要负责南极冰盖变化与南极底层水(AABW)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2022年2月1日,极星号在南极巧遇我国雪龙2号科考船。黄璜代表全船各国科学家用中文向雪龙2号全体船员发送新年祝福,表达了对中国科考人员的敬意和希望全世界科学家联合起来共同推进南极研究的愿望。

2022年3月1日,黄璜和夏谨琪成功完成EASI第一阶段任务,预计将于2023年11月继续参加EASI计划第二阶段任务。据悉,黄璜在德国学习期间曾两次参与南极科考任务并完成了南极威德尔海源区AABW钕同位素演化特征分析,积累了丰富野外工作和研究经验。

在本阶段任务中,黄璜和夏谨琪完成了达恩利角区域不同水深海水、水柱下方沉积物孔隙水、南极陆地湖泊水以及南极冰盖裹挟沉积物等大量珍贵样品的采集工作,为揭示达恩利角区域AABW钕同位素的演化与调控机制、示踪AABW演化过程以及研究东南极冰盖与AABW相互作用机制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email protected]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