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4/19 22:22:36
选择字号:
瞄准临床科学问题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孙逸仙纪念医院两项创新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孙逸仙纪念医院院本部外景。张阳 供图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教授林天歆及团队在工作。张阳 供图

近年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坚持临床为导向,瞄准医学科技创新前沿,致力于走研究型医院道路,推动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从0到1”的医学自主原创,实现临床发展和医学研究齐头并进,孵育了一批医学科技成果。

4月15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天歆教授团队的“膀胱癌微创精准诊疗体系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姚燕丹教授团队的“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机制及纳米靶向治疗应用研究”项目分别荣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为膀胱癌患者点亮希望

“能够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既是认可也是鼓励和鞭策。”林天歆对《中国科学报》表示,膀胱癌的发病率居泌尿肿瘤之首,提高膀胱癌诊疗水平是我国急迫的临床问题和需求。我们团队通过系列研究和转化应用,实现“尿液无创诊断,术前精准分期,微创精准手术,循证科学用药”。

“现有尿液诊断方法:误诊、漏诊高,而且缺乏有效的无创早诊方法。”林天歆说,膀胱癌的治疗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早诊率低,微小病灶易漏诊,早诊率仅32%。其次,分期欠准确,淋巴转移诊断率仅为50%。再次,开放手术创伤大,患者性功能保存率仅10%。最后是死亡率高,五年生存率低于40%。

针对上述问题,林天歆团队开发了多种尿液标志物作为解决方案。其中联合广州市基准医疗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了尿液DNA甲基化技术,相比脱落细胞学技术,总体敏感性从58%提高到90%,而且在早期、微小、残留和复发肿瘤的诊断上具有显著优势。

据了解,通过十余年的研究,林天歆团队在膀胱癌的精准定性定位诊断、术前精准分期诊断、微创保功能手术机器人、新型靶向药物治疗作出了贡献。研发的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突破卡脖子技术。早诊率从32%提升至79%,分期准确率从46%提升至88%,保性功能率从10%提升至76%,5年生存率从40%提升至了50%。

同时,林天歆团队建立了国内首创的膀胱癌微创保功能系列术式,改变了膀胱癌手术模式。2008年至今,膀胱癌技术体系已在国内30多个省市6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全方位提升了我国膀胱癌精准诊疗水平。

发现肿瘤诊断治疗新靶点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近年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瞄准临床科学问题,围绕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及防诊治技术规范突破,开展“顶天”基础研究和“立地”应用研究,在肿瘤免疫微环境、RNA医学等研究处国际领先地位。

“‘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机制及纳米靶向治疗应用研究’项目是国际前沿课题。”姚燕丹表示,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发生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常因转移导致重要脏器衰竭而死亡。阐明肿瘤的侵袭、转移、复发和治疗耐药的调控机制,并针对这些机制研制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法仍然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国际合作专项、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等基金项目支持下,姚燕丹和姚和瑞教授团队以肿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机制和靶向治疗为核心,对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不但补充完善了肿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调控机制的相关理论,同时发现了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该项目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和耐药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机制;建立多功能纳米靶向输送平台,成功开发改造肿瘤微环境的纳米靶向治疗方法,为该技术的临床转化应用奠定基础。其中在肿瘤微环境调控机制方面,团队研究发现ADAM12和FAK阳性反馈环放大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促进食道癌转移,靶向ADAM12-L以破坏这种正反馈回路可以抑制食道癌转移,为食道癌的治疗开发了新的有效策略。

“项目大部分成果为国内外率先报道,特别是纳米靶向改造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状态是目前临床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姚燕丹说。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创建于1835年,是我国第一家西医医院,中国西医学和西医教育的发源地,至今已有187年历史。该院医疗实力雄厚,在自然指数研究型医院排名中,该院位居全球第65、全国第4、广东省综合医院首位。

“基础研究是新发现的根本,没有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突破性的重大发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表示,为顺应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医院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由点到链逐步建立起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研究、医工融合的全链条新型研发平台。

在基础研究方面,该院以广东国际生物岛实验室和院本部医学研究中心为依托,强调基础与临床实践相融合,围绕肿瘤微环境、医学免疫、RNA医学和重大慢病等方向,开展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和疾病防控靶点的前沿基础研究。

在临床研究方面,依托38个GCP基地(数量为广东省第一)、I期临床研究中心、随访中心和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等,开展肿瘤学新药临床试验、微创保功能术式研究、泌尿疾病、代谢疾病、脑神经保护、干细胞在骨科和儿科血液病等方面研究。

在转化医工融合研究方面,依托南海精准免疫创新转化医学中心,通过开展医工融合、细胞免疫治疗、院内制剂研制、前沿检测、模式动物等转化研究,进行新药及新试剂研发。截至目前,该院有多项成果成功实现转化,如基于尿液RNA的膀胱癌预测试剂盒、骨外科通过胸腰椎间空成型器等。

据了解,近年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综合实力排名稳步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仅2020年就在代表国际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CNS(Cell、Nature、Science)主刊发表原创性论著6篇,研究成果曾入选Science“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两度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email protected]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