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凌晨,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和河南省气象局联合向多地发布暴雨和地质灾害预报,河南多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并启动防汛 IV 级应急响应。此后,南阳、安阳、平顶山等地又将预警调整为黄色或橙色。
去年河南“21.7”水灾阴云未散,今年雨季刚开始又出现大范围暴雨,极端天气事件为何越来越频繁?
极端天气是小概率事件
“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近几年河南极端天气现象比以前多。”水资源问题研究专家、郑州大学教授左其亭对《中国科学报》说。
左其亭解释说,河南大部分地区降水有季节变化,目前已开始进入雨量较多的季节。另外,从长期水文变化来看,某一地区会有相对丰水年份和枯水年份。比如,有8年至10年的相对丰水和枯水的周期性变化。“年际变化不会偏差太大,但确实存在这种变化”。
对今年会不会出现像去年“21.7”那么大的降水量,左其亭的判断是“不可能,或者说可能性非常非常小”。
左其亭分析说,去年“21.7”本身就是极小概率事件。我们感觉河南极端降水、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多,可能只是一种错觉。
“一是和大家的认识普遍提高有关,大家对极端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二是现在各种媒体、自媒体的宣传传播有关。”左其亭补充说,“比如恶性事件、自然灾害、刑事案件,电视、网络、报纸、自媒体很快就传出消息。这种极端天气并非近几年变多了,实际上我们小时候洪水、干旱灾害一直存在。”
预警体现各界重视
25日晚,河南北部一些地区“雨并没有预警的那样大”,一些地区甚至最后调低了预计级别。
左其亭认为,即使预警稍微超出实际也是好事。“做好充足应对永远是正确的”。
实际上,去年河南出现暴雨之后,包括郑州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加强了预警和应对措施。
3月份,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气象局印发《关于在暴雨红色预警条件下实行停课措施的通知》,要求从2022年4月1日起,当地气象部门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后,所在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果断采取停课措施,对应区域内所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幼儿园、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停课,并严格落实相关要求。
4月11日至12日,受冷空气影响,河南多地出现大风、暴雨天气,河南省气象台在不到24小时内共发出115条气象灾害预警。
“这算是从‘21.7’学到的一点教训。”左其亭认为,经历去年的暴雨后,河南省一方面预警预报更及时准确了。另一方面预警后,从政府到居民都很重视,不像以前也有预警,但老百姓会视而不见。此外,现在政府和居民也有了一些应对经验,什么样的暴雨会造成怎样的灾害,居住在哪些地区,什么条件下该有什么应对措施更加准确、规范了。
“昨天我看到朋友圈和网上很多议论,也有人发信息提醒我,说明大家都很重视了。”左其亭说。
预警应引发联动机制
对频频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中科院城环所研究员石龙宇认为,我们的措施一是要“应对”,二是能“适应”。
“应对指通过减排,降低温室效应,从而减少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适应则强调建设韧性城市,通过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径流控制能力,提高适应能力。”石龙宇对《中国科学报》说“韧性城市有两个考量指标,一是形变量,二是恢复的时间。就像弹簧一样,形变量越大则韧性越强。恢复时间就是弹簧恢复到初始状态的时间,时间越短说明韧性越强。”
石龙宇认为,一个城市在暴雨或高温等极端天气情况下,能承受的损失越大,还不至于崩溃,则韧性越强。从恢复时间上看,城市从受灾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用时越短,韧性就越强。
“从这两个指标来看,应对的方式有两种。”石龙宇说,“一是扩大容量,增强它的形变量,比如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提高调控径流能力。二是完善城市应急体系建设,从政策、应急设施方面,缩短恢复时间,增强城市韧性。”
“从城市应急的角度讲,习总书记针对去年‘21.7’水灾提出过‘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基本理念。”应急管理专家、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雷晓康教授告诉《中国科学报》,“不时发生的极端天气,也提醒城市管理者要端口前移,做好事前预防和准备。”
雷晓康认为,气象部门对极端天气的预报相对来说越来越准准确了。对这样的预报预警,我们应及时查找、排空危险源。在城市的基础保护环节,对相关市政设施进行前端风险源排查。比如,地下管网检测、户外广告牌匾、门窗、阳台、高空的线缆检查,避免高空坠物等问题。
另一方面,行业管理部门必须管安全,出现极端天气时,相关部门应启动相应的预案,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落实所分管行业有没有类似的问题。从分管行业的角度提醒城市的各运营部门,全方位、全系统、网格化地去治理极端天气可能给城市带来的问题。
“所以,我也想在媒体上呼吁,对预报预警,要引发行业、部门、管理部门、职能部门相应的联动机制。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理风险。做到风险有人管,治理有监督,从而构建一个平安城市。” 雷晓康说,“与此同时,也要不断教育居民提高风险意识。未来我们要一步步构建预警后从职能部门到居民的联动机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