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州5月26日电(蔡敏婕 林伟吟 黄迪)“我们老百姓常常会有这样的口头禅,比如说吃了灵芝和虫草就能提高免疫力,提高了免疫力,就不会长肿瘤,或者肿瘤不会再复发,其实这个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免疫力’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近日称,要打赢这场抗肿瘤的“胜仗”,需要找到一种更为准确的方式,评估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
对此,宋尔卫团队提出“效应免疫细胞布控(EICD)”这一创新的肿瘤防治理论,揭示了人体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的机制,为评估抗肿瘤免疫力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制定精准的免疫治疗策略。上述综述发表在《Trends in Immunology》杂志。
宋尔卫称,老百姓们常说的“免疫力”,本质上指的是免疫系统特异地识别“自己”,清除“异己”,从而保护机体免受疾病侵扰的能力。
但是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具有特异性的,对不同的外来物质有不同的响应,就像“定向导弹”,用于抗细菌、病毒感染的免疫力不能用来抗肿瘤,并且“导弹”火力的强弱影响了疾病的进展,火力太弱,无法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而火力过猛,它有可能会攻击到自身的细胞,产生自身免疫的损害,导致皮肌炎、间质性肺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抗肿瘤免疫力是一个个体化且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肿瘤、同样的肿瘤不同的分子分型、甚至同一个患者在肿瘤治疗的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抗肿瘤免疫力。“要打赢这场抗肿瘤的‘胜仗’,我们需要‘知己知彼’,方能精准靶向。”宋尔卫称。
基于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宋尔卫提出联合多个调节“效应免疫细胞布控”的免疫变量去综合评估抗肿瘤免疫力,全面评估抗肿瘤免疫力的强弱,鉴定肿瘤的免疫表型分型,有助于判断免疫细胞的功能状态,预测肿瘤患者预后、复发风险和免疫治疗效果等。
另一方面,对于健康人群,免疫细胞可以最先发现肿瘤,因此抗肿瘤免疫力下降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通过检测可能导致恶性肿瘤发生的基因突变,检测免疫细胞对肿瘤抗原的反应性,有助于预测健康人群患癌风险、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据介绍,效应免疫细胞是指免疫系统中能有效对抗肿瘤细胞的细胞,包括适应性免疫的T细胞和天然免疫的NK细胞。它们在淋巴结、外周血和肿瘤微环境中的一系列行为,就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肿瘤时的“布局”。
其中,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抗原使肿瘤表面带上了和正常细胞不一样的标签,作为“战士”的T细胞就是通过识别这些“标签”来精准打击肿瘤细胞的。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肿瘤细胞很“聪明”,它们会想方设法躲避免疫系统的监视,从而得以存活和发展,这提示可能需要找到一些可以激活免疫反应的肿瘤特异的新抗原。
宋尔卫介绍,总的来说,肿瘤的进展是肿瘤和免疫系统动态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对肿瘤本身的分期、病理分型、分子分型等进行诊断以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和对放化疗敏感性外,也要对机体本身免疫力进行免疫诊断,充分了解对抗“邪恶势力”的“正义的力量”。这套全新的理论能应用到所有种类肿瘤的诊疗过程中。
据介绍,在未来,基于上述的创新机制对肿瘤的免疫表型进行精准诊断,进而筛选新的治疗靶点,并针对具体的靶点采取特定的治疗措施,再联合免疫检查点疗法,将有助于强化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力,提高患者的癌症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