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2、1,点火!起飞!”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火箭轰鸣,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以下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二F火箭”)点火升空,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是中国航天员第九次叩响浩瀚宇宙的大门。
自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30年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逐步实现了从搭载一人到多人升空,从舱内作业到太空行走,从短期遨游到中期驻留的历史性跨越。一代代航天设计师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化作助推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助燃剂。三十而立,三名与载人航天工程同岁的火箭设计师分享了自己的航天故事。
“从未想过,冲上云霄的大火箭会由我来设计”
长二F火箭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型载人运载火箭,是载人航天工程中的“航天员专属列车”。
“今年是载人航天工程30周年,我是1992年出生的,和咱们国家的载人航天工程一起长大。”火箭院长二F火箭总体设计师陈牧野说,2003年,当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时,自己才读小学六年级。“当时从未想过,小时候电视机里冲上云霄的大火箭会由我来设计。”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将航天员安全圆满地送入太空是我们所有人为之努力的目标。”陈牧野说,在火箭研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火箭设计师们都会全力以赴。
作为火箭结构总体专业人员,陈牧野的一部分工作就是负责仪器电缆的安装。执行去年的载人发射任务时,他和同事们在射前流程中发现一块电池的安装操作难度较大,导致占用了较长时间。
针对难操作项目,最大的改进就是从设计根源消除。于是,任务结束后,陈牧野和同事们就着手调整电池的安装方式。在同相关系统的主任设计师交流时,他们发现通过改进电池本身结构的设计,可以更快消除这一操作难点,便主动协调相关单位完成了改进。
“大家都秉承着这种精益求精、从小处着手进行改进的态度,让火箭更可靠,也鼓舞着我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认真。”陈牧野说,“三十而立,如今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加入载人航天的队伍,就要传承前辈的精神,融入我们的活力,让神箭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本身就是一件不平凡的事”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七火箭”)是为了满足中国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而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是载人航天工程中的“货运专列”“快递小哥”。
2022年5月10日凌晨,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将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火箭院长七运载火箭增压输送系统设计师周冠宇难掩心中喜悦,第一时间向靶场的同事发去了祝贺信息。
时间拨回到2021年的5月,型号研制队伍笼罩在紧张和压抑的氛围之下。长七遥三火箭因在射前发现一处压力参数异常,发射任务不得不连续两次推迟。
作为增压输送系统的十几名后方保障人员之一,从2021年5月19日开始,周冠宇和同事们就一直和发射场队员保持连线,以便在火箭发射前出现异常情况时,第一时间进行数据分析和技术提升。此后,在整个型号队伍艰苦卓绝的努力下,最终保障了长七遥三火箭发射的圆满成功。
“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本身就是一件不平凡的事。”周冠宇说,这句话自己在入职伊始便常常听到。入职三年以来,周冠宇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2003年神舟五号的飞天时刻,是我与祖国航天事业的初次邂逅;19年后的今天,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迎来第30个年头,我也步入而立之年,能够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绵薄之力,是莫大的荣幸。当梦想照进现实时,更要沉下心来,力求把手上的每一件事做到极致,不负青春韶华。”
“在最好的年华,做喜欢的事情”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五B火箭”)是专门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而研制的一型新型运载火箭,被称为空间站舱段的“专属座驾”。
2021年4月,长五B遥二火箭在海南文昌执行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这是长五B火箭首次执行应用性发射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任务的第一棒,意义重大,不容有失。
“火箭系统进场后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箭体垂直总装,这是各系统开展工作的前提,也标志着火箭真正意义上‘站起来’。”任务试验队员、火箭院长五B火箭地面总体设计师金杰说。
长五B火箭作为我国新一代大型火箭,采用助推捆绑芯一级的12点支撑。相较于其他火箭,长五B火箭的吊装流程更复杂,总装动作更烦琐,参与系统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系统间口令交互更频繁。此外,12点支撑的方式也大大增加了长五B火箭垂直组装的难度。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一直不断激励着我。”金杰说,“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们都不退缩,敢于迎难而上,把困难踩在脚下,突破道道难关。”
为了保证火箭顺利组装,他和团队首次采用“流程精细化”方法开展设计。通过对箭体组装流程进行梳理完善,形成长五B火箭垂直组装操作586项,定岗86人,关键操作125项,细化指标53项,并在长五B火箭发射天和核心舱任务中得到实施和运用,使火箭垂直组装效率得到提高,大大缩短了吊装时间,减少了质量问题发生,为核心舱任务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最好的年华,做喜欢的事情,是无比幸福和幸运的。”金杰说,很荣幸在自己30岁的时候,能够参与到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的建设之中。
(本报记者 张亚雄 张蕾 本报通讯员 董佳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