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队在察尔汗盐湖北侧纵向沙垄进行野外教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供图
科考队登上各拉丹东主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供图
科考队员在测量沱沱河流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供图
今年66岁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长安,20年前有一个遗憾。
那时,正值地大策划第一次长江源科考,作为总策划人,李长安临出发前检查出身体不适,只得缺席了苦心策划已久的科考。
20年过去了,地大再次策划长江源科考,李长安依然是总策划人。只是昔日的中年人已垂垂老矣,为何这样一次科考他牵挂了20年?这一次他能否一偿心愿?
甘做一名探路者
1998年夏,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正在外地的李长安接到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的电话,急匆匆地赶回武汉。
站在大堤上,面对脚底下的巨浪滔天,李长安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是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自然灾害”。他下定决心转向长江研究,为此推掉了已申请到的大西北地质科研项目。
2003年,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始蓄水,将长江洪灾变成了可控。可李长安丝毫不敢松懈,“通过数年长江流域调查发现,洪灾是‘急症’,除此之外长江还有一些‘慢性病’,如长江的生态环境需要保护,长江不少河段的水质、生态在退化……这些问题将长远影响长江的健康和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那一年前,李长安就策划、组织了地大的第一次长江源科考。当时,正值地大50周年校庆。虽然他最后因病缺席,但首次长江源科考,科考队考察了长江源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并成功登上长江发源地——各拉丹冬雪山。
本世纪初,我国基础建设迎来春天,经济发展需要资源投入做支撑,地质学也跟着热闹起来。然而,大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周建伟在从事环境地质教学、科研的经历中感受最为深刻。直到2016 年,国家将长江生态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大保护才真正印刻在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人心中。
“地大间隔20年的长江源科考,正好与国家经济由快速发展转向生态文明建设相对应。”周建伟告诉《中国科学报》,而第二次科考也恰逢地大70年校庆。
各拉丹东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长江源每年供给长江的水资源量是130亿立方米,这里还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早在2002年我就有一个设想——对长江流域做一次系统科考。先从考察长江源做起,花十多年时间对长江进行分段考察。”为此,李长安坚持了20年。
考虑到年事已高,对于第二次科考,李长安并不执拗,“这一次我随科考先遣队到长江源进行了踏勘,为后面科考选择野外路线和考察点。这次我亲自踏上了长江源的冰川,了却了我20年前的遗憾。”
在确定了科考任务和具体考察路线后,他把正式科考的带队任务,郑重地交给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周建伟。
“三教”比“三科”重要
第二次长江源大科考,是一次非常有仪式感的科考。
在7月13日的出征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亲手把出征的旗帜交到科考队学生们的手里。
彩旗摇曳的背后,其实是校方特意安排——上台接受授旗的必须是学生。“为了让未来的科研人体验身上的使命感。”周建伟解释道。
每年前来长江科考的组织并不在少数。“与其他科考队伍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他科研队伍强调专业队伍,而地大看重以学生为主体组队;其他科研队伍侧重水资源或气候变化等某个因素,而地大强调长江大保护的多学科交叉和系统思维。”周建伟说。
科考队分为地质组、地理组、水文与生态组、人文与社科组、冰川勘测组5个小组,分别前往岗加曲巴冰川、沱沱河流域、尕尔曲流域,系统考察地质、地貌、冰川、冻土、生物及生态等,摸清长江源区地学基础、生态本底。科考工作前后历时15天。全队共36人,有17名本硕博学生参加。
李长安把科考任务概括为“三科”——科学考察、科学研究、科普宣传。而在他眼中,比“三科”更重要的是,“三教”——野外实践、野外课堂、野外生存。“三科、三教的实现,要把学生摆在重要位置,教师做好指导、后勤、服务工作。”
本次科考除了对长江源头的系统考察外,还对青藏高原沿途的重要生态环境和地质特色点进行了考察。站在色若翡翠的察尔汗盐湖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肖国桥正在给学生讲解察尔汗盐湖的形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生苗世鹏等几名学生环绕在他身边,一人举着一张图片,列列的风吹得纸片哗哗作响。
但“听得可真带劲儿,从前以为盐湖就是盐分多一点,没想到盐湖里还有盐柱等地貌,还有如此广的工业价值”。离开的时候,路边挖掘机在采盐,一下子让苗世鹏感到,“书本上的知识立起来了”。
颇受媒体关注的可可西里“红山脉”,其实是109国道上常见的景观。车行至五道梁,红绿相间的山脉十分显眼,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申添毅不放弃每一个讲解“红山”“红河”形成的机会。
“109国道是一条‘网红’自驾路线,如果能在景观、地质遗迹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不仅可以提高当地经济收入,对促进当地牧民退牧还草,都非常有意义。”听完申添毅的讲解,苗世鹏觉得很有收获。
“90后”学生真的畏惧艰苦吗
这一路上,申添毅一直在琢磨着一个问题——怎样激发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兴趣?
本世纪初至2015年左右,地质行业经历了一段风光期后出现下滑。艰苦是考生、家长对地质行业的印象。
“我们发现公众对野外科考有好奇心,用场景化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参与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申添毅说。
科技的应用,也让特别艰苦的印象,一点点发生改变。申添毅举例道,从前我们科考要带相机、罗盘、GPS,沉甸甸得一大包。如今只用带一个手机,就能囊括三个设备的功能。
“学生并不是真心畏惧野外的艰苦,当中缺少的是对地质科学足够的了解与尽可能多的实践锻炼机会。”申添毅说。
不要忽视这样的改变,也许它正“踩”中了“90后”“00后”学生的兴趣点。
以科学探索和国家需求问题为导向、以育人为目标的科考,正在地大获追捧,此次科考前期吸引了364名跃跃欲试的报名者。
作为一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李龙敏的专业与地质八杠子打不着。为什么他要参加到科考的队伍中来?
各拉丹冬雪山一行,原本计划7人进行高山冰川勘测,但登上5900米时有3人出现身体状态不佳。商量过后,勘测任务交给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陈刚、李龙敏和随行向导。体育专业的优势就在这时显现出来。“科研人员到不了的地方,我们可以代劳,登山+地质考察是地大体育的特色。”
“在高原出野外,你根本不会预知危险什么时候来临,冒险是要不得的。”周建伟说,在各拉丹东雪山脚下,有一个小组从5400米的海拔上进行地质剖面调查,一直做到5700米,还要背着几十斤的岩石样品。最后虽然全员安全返回,但回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一旦血氧跟不上,轻则喘不上气,重则可能危及生命。事后,他对该小组的莽撞行为进行了教育。“这是一种更真切的生命教育,从书本上无法获得的。”
“上一次科考间隔了20年,那么下一次科考什么时候进行?”采访结束前,记者问。
“快了,快了!长江大保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本次科考旨在摸清长江源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家底”,为未来科考和监测打基础。我们计划3-5年内,再搞第三次长江源大科考,长江源科考工作将可能常态化。”李长安兴奋地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