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强 王泽锋 曹希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2/9/1 10:33:57
选择字号:
“吴老的精神是一粒种子”
——纪念吴孟超院士诞辰100周年活动侧记

 

“吴老比我大8岁,我始终把他当作老师尊重他。”92岁的汤钊猷院士说,“今天,我们纪念吴孟超院士百年华诞,要重在继承他的遗志,即加强团结合作,使肝癌早日可控。”

8月31日上午,纪念吴孟超院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暨学术报告会在海军军医大学举行。活动现场,汤钊猷院士进行了线上发言,回顾了他和吴孟超院士近半个世纪的友谊。

1922年8月31日,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幼年跟随家人去马来西亚谋生。18岁,他回国抗战,21岁考入同济医学院。此后的78年,他把生命和祖国的医学事业牢牢联系在了一起。

“我们曾经在1989年合作出版了一本反映我国肝癌进展的英文专著,让世界了解中国。没想到2007年第一届国际肝癌协会成立时,首届主席Bruix教授竟然取出此书要我重新给他签字。我想,这也是对吴老的肯定和敬重。”汤钊猷回忆道。

吴孟超生前常说,开了一辈子刀,但开一刀只能延长一个病人的生命,最终解决肝癌难题,必须靠基础研究。

提及这一点,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满是感慨。吴孟超大陈孝平31岁,在他看来,亦师亦友的吴老最值得敬佩的就是开创精神。

上世纪50年代,国内外医学界一致认为手术是肝癌治疗的最佳方法,但那时的医学水平无法解决术中大出血的难题,这导致肝癌和死亡画上了等号。

1958年,吴孟超等三人决定从肝脏的基本结构出发。因为只要搞清楚了肝脏内部血管的分布情况,在手术中有意识地去规避大血管,才可以避免大出血情况的发生。

经过无数次试验,他们将乒乓球的材料溶解,而后把这种溶液注射到肝脏血管中,接着用盐酸腐蚀肝脏表面组织,再用刻刀一点点镂空清理……终于,肝脏血管分布完美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活动现场播放了纪念吴孟超院士诞辰100周年视频《丰碑·火炬》,画面中吴老亲手制作的如珊瑚般美丽的肝脏血管分布模型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正是在模型的基础上,吴孟超“三人攻关小组”首次提出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1960年,他主刀完成我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实现了中国外科这一领域零的突破。

陈孝平说:“吴老翻译出中国第一部肝外科教材《肝胆外科入门》,出版我国第一部《肝脏外科学》医学专著,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这些方法和理论现在全世界都在用。”

回忆起吴老,王红阳院士说:“我记忆中的吴老是一位有胸怀、有情怀、有胆略、有斗志的人。他的一生始终坚持着勇于创新、善于攻关、勤于思考、乐于实践的大师精神。”

1997年,王红阳刚从国外回来时,向吴孟超提出,一定要医院里新建一个消化内科,这样她就可以建起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基地和转化医学的平台。

吴孟超一口答应。因为他知道,王红阳是个难得的人才,肝脏肿瘤的内外科综合治疗和基础研究对人类最终征服肝癌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当时还没有所谓研究型医院的概念,将我的实验室建在医院,并新建消化内科,需要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他毫不犹豫。”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王红阳满是感激。

发言中,王红阳说:“院所合一,基础与临床结合,集成式规模化开展攻克肝癌研究是吴老的志向,也是我的信念。我们向国家提交院士建议,向国家各部门递交建设和发展申请,在国际学术期刊撰写我国肝癌防控的必要和经验,在专业前沿领域频频发出中国声音、上海声音。”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是吴孟超生前一手创建起来的。此后多年,吴孟超一直担任这所医院的院长

座谈会上,该院主任医师沈锋教授说:“这几天,我们承担的一个重要科研项目就要结题了。值得一提的是,吴老的名字还在上面。这不是挂名,而是因为这项工作是吴老一直带着我们做的,对科研的进展,他也非常了解。看到这项科研成果,我就仿佛看到了吴老精神在不断延续。”

“吴老的精神是一粒种子,他用生命之力使其发芽、生长。我们的目标是建成以肝胆、肿瘤疾病诊疗与科学研究为主要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打仗型医院,成为海军卫勤的拳头力量。这也是吴老对我们的期望。”该院政委李良栋说。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