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端高温天气下,如何保障种子安全 |
武汉大学科学家培育出耐高温优质杂交水稻 |
|
9月14日,朱仁山教授(右)在试验田做育种研究。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供图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持续高温天气下,水稻种子安全有保障吗?
日前,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罗田县人民政府组织专家对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培育、由武汉衍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产业化的2500亩制种基地“珞红优1564”制种进行专家现场测产验收。严格按照稻谷有效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计算平均亩产达到215公斤。专家团队评价认为在经历了今年南方稻区长时间极端高温天气的状况下,这一红莲型杂交水稻新品种制种结实率依然表现良好,验证了耐高温性能。
杂交水稻先驱朱英国院士的梦想
“红莲型”杂交水稻是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团队的原创科研成果。“红莲型”与我国的“野败型”(袁隆平先生生前主要研究类型)、日本的“包台型”一起被国际公认为杂交水稻的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
水稻是中国人的主粮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只有150公斤,有些地方甚至只有几十公斤。选育新的优良杂交水稻品种,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成为紧迫课题。1972年,杂交水稻研究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朱英国担任湖北省三杂交水稻协作组组长。水稻是喜温作物,育种只能在春天进行,在湖北一年只能种一季。要加快研究、培育进度,只有去广西、海南。
1972年11月,朱英国和同事邓海铭用1000多个套袋带上全部种子材料,连同被窝卷蚊帐,每人挑着100多斤的担子前往海南育种。在经历数年艰苦的田间育种过程后,朱英国和科研团队用海南岛的“红芒”野生稻作母本,与几十个常规稻种杂交,历经反复试验筛选,发现其与常规稻种“莲塘早”杂交多次的后代种质非常好,“红莲”第一代终于诞生。这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此后,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红莲型”杂交水稻研究中。
朱英国曾言:“当个农业科学家,让天下人不挨饿,是我毕生的最大梦想。”
深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欢迎的良种
2017年朱英国逝世。其团队核心成员、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朱仁山接过接力棒。朱仁山从1985年开始作为朱英国助手参与“红莲型”杂交水稻育种。他和团队选育出了“珞红3A”和“红莲优6号”等10个不育系和10个多新品种,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推广。其中“珞红优1564”是其中的最新育种成果。
朱仁山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红莲型”杂交水稻对氮肥的依赖性不高,特别适合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种植特点。目前全国杂交水稻种子年出口量3万吨中,有50%以上的份额是红莲型杂交水稻种子。“红莲型”杂交水稻已经在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面积种植,其中菲律宾种植的水稻70%是“红莲型”,巴基斯坦40%是“红莲型”。“红莲型”杂交水稻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5亿亩,直接经济效益超过90亿元。“通过打造杂交水稻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全产业链,从源头上保障杂交水稻种子质量,有助于重振我国的杂交水稻国际形象,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
经过几代科学家接力研究,目前我国“红莲型”杂交水稻已经具备耐高温、高产、高质等特点,种子安全有更坚实保障。朱仁山表示,下一步该团队将朝着更适应机械化、自动化种植的目标开展育种研发。同时,积极对接国家“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培育少吸收乃至不吸收土壤有害物质的“红莲型”杂交水稻新品。“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