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坦君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供图)
2022年12月25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发布讣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童坦君院士意外摔倒受伤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5日上午9时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逝世,享年88岁。
记者多年前曾有幸对童老进行专访,那天在他办公室交谈的场景至今依然清晰地浮现在脑海。
“我没有啥特殊的故事,你想问什么就随便问,我尽量来回答。”童坦君说话的同时,从办公桌旁的抽屉里拿出两瓶矿泉水,拧开瓶盖后放在桌子上,示意让记者喝点水。
难忘的第一次出国
谈话从当年童坦君公派留学开始。“一晃30多年过去了。”当年赴美留学的情景,童坦君至今历历在目。
1978年7月,时任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助教的童坦君,参加教育部主办的赴美留学选拔考试,因成绩优异获得留学资格。“当时,教育部还召集我们这些即将赴美留学的人,在北京语言学院进行为期两周的英语集训,没想到年底就飞到美国了。”
那时,我国刚刚从“文革”的封闭状态中走出。能够参与到中美实质性交流进程中,童坦君激动的同时,还有些不知所措。
“因为不管你走到哪里,后面总会跟着一群拿着相机的记者,中国留学生的面孔不时会出现在美国媒体的显著位置。”童坦君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和其他留学生去华盛顿纪念碑附近溜达,竟然早有记者在那里“守候”。“没想到第二天我们的照片就刊登在《华盛顿邮报》要闻版的显著位置。”
就在童坦君到美国后不久,中美正式建交。随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应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赴美访问。童坦君等几十位留学生还作为嘉宾参加了卡特夫人举办的招待会。
“当时,不管是衣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很多人都向我们投来异样的眼光。”童坦君虽有些不舒服,但是激动之情仍溢于言表。“新中国长期处于被西方世界孤立的局面,能亲眼看到自己的祖国与西方大国平等对话,并逐步发展壮大,浑身都感觉有劲儿了。”
虽说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童坦君先后多次去美国访问、学习,但是唯有第一次赴美的经历,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次走出国门,确实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对今后的学术研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衰老并不是最初选择
如果说学医只是童坦君当时感性的选择,那么当他步入学医队伍,潜心研究时,学医则成为他表达与展现自我的最好途径。
其实,最开始童坦君的研究方向并不是衰老机制。上世纪70年代,他主要从事肿瘤基础研究。到美国之后,他师从华裔生物物理学家曹安邦教授,第一次看到生物医学界人人熟知的可调取样器、超净工作台和二氧化碳孵育箱。
“当时国内各方面还比较落后,这些高端设备我只是听说过,或看过图片、模型,它们真正的样子是到美国才看到的。”童坦君说。其实,让他大开眼界的除了高端先进的大型设备,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是美国多学科融合现象。“国内当时都是一个学科的‘单兵作战’,而国外开始注重联合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多学科‘协同作战’,这样可以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成果。”
回国之后,童坦君凭借在国外学习期间所获得的知识、理念,自1988年开始,带领团队涉足老年基础医学研究,埋头苦干、默默耕耘。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在细胞衰老研究领域的空白,也为国际科学界的衰老研究作出了属于中国人的贡献。
1993年,他带领团队申请到58万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开展了“衰老分子机理与生物学年龄指征的研究”;1999年,他又承担了 “973计划”细胞重大生命活动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子课题——“与衰老相关基因或基因群的克隆与功能研究”部分任务; 2000年,他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0万元的支持,开展“衰老的细胞与分子机理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童坦君带领团队初步破解了人类细胞衰老之谜,阐明了P16基因是人类细胞衰老的主导基因,是人类细胞衰老遗传控制程序的主要因素,揭示了P16基因在衰老过程中高表达是细胞衰老的主要原因。
2005年,因在衰老研究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已经退休的童坦君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以老年医学基础为申报和研究方向当选的院士。
“这绝对不是我童坦君一个人的功劳,应该感谢我的老师刘思职院士,还应该感谢和我一起奋斗的同事和学生们。”童坦君觉得,当选院士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关键是自己要喜欢这个领域,如果为了当院士而去搞研究,那绝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科研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
或许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沾满了无数次失败的眼泪。同样,童坦君在从事衰老机制研究之前,也遇到了诸多困难:经费不足、实验室条件差、人员配备不齐,甚至还有种种质疑声。
“你不要去过多争辩,先踏踏实实地把事情做好,做出成绩来再说话。”童坦君说,进行衰老研究的目的不是让人能活到几百岁,而是让老年人健康地活着,有质量、有尊严地活着。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老年人口为1.32亿,占总人口的10.2%。2022年,中国老年人口已经增至2.67亿,比二十年前翻了一番,老龄化带来的负担空前严峻。
在童坦君看来,如果能够减缓这一庞大人群因老而衰、因老而病的趋势,就可以减少巨额医药费用,进而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正是这种巨大的社会需求与责任让童坦君愈发觉得,“必须沉下心来,耐住寂寞,哪怕是风雨兼程,也要一直向前走。”
研究中遭遇的失败成了“家常便饭”,童坦君和团队坦然面对,反思原因后,继续锲而不舍地追求。“只要你铆足了劲儿,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一定会取得成绩。过程中的失败反倒成为最后成功的‘垫脚石’。”
童坦君说:“科学研究就是一个很辛苦的行当,你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肯定是待不下去的。”
一路走来感恩老伴
“子女很重要,但是老伴更重要。”童坦君说,一路走来非常感谢作为同行的老伴张宗玉教授。“我们年轻的时候有自己的工作,不可能长时间地在父母身旁服侍。同样,子女也有他们的事业和追求,也不可能要求他们整天守在我们身边。所以说,一个人要学会自立,年轻的时候不要太依靠长辈,老了以后不要太依赖子女。”
在饮食上,童坦君觉得,老年人不要太挑剔,坚持什么都吃一点,但总量不要太多。“还有尽量不要太操心、什么事都要管,老年人要学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把每天过得充实、有趣。” 或许这就是他们夫妇一直以来澄明宁静而又不乏精致的生活态度。
如今,童坦君院士已经离我们而去。这样的消息令人感到悲痛,但生命的逝去带不走他淡泊名利、潜心学术的品格和孜孜不倦、甘于奉献的精神。新一代年轻力量必将继承他的遗志,推动细胞衰老领域实现更大的发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