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张海鹏/江振友团队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研究员李凯团队在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细胞》子刊《细胞-通讯》。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暨南大学基础医学院与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齐琦表示,近年来,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ICB)在临床肿瘤的治疗中表现突出。然而,ICB疗法对大部分结直肠癌患者仍然无效,亟需研究建立新的策略来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
?
靶向VCP增强结直肠癌对ICB疗法的敏感性。研究团队 供图
肿瘤免疫微环境是影响ICB疗法的关键因素。在免疫抑制或免疫贫瘠的肿瘤内创造免疫原性环境,可以增强ICB疗法的有效性。该研究发现小分子含缬酪肽蛋白(VCP)抑制剂通过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发生免疫原性死亡(ICD),重塑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使“冷肿瘤”转变为“热肿瘤”。
进一步研究发现,单独使用VCP抑制剂能够上调肿瘤细胞的PD-L1表达,限制后续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联合VCP抑制剂和PD-1抗体在多个体内结直肠癌模型中表现出优异的抗肿瘤效应。此外,使用溶瘤病毒能够进一步提高该联合疗法的有效性,并引起小鼠肿瘤消退。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张海鹏表示,该研究阐明了靶向VCP增强结直肠癌对ICB疗法敏感性的潜在机制,并为探索VCP抑制剂与溶瘤病毒联合促进免疫细胞招募和提高ICB疗法的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3.113318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